鄂伦春族崇拜火神的神秘传说
来源: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2-01-31
火在鄂伦春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至于把火神人化并加以崇拜。《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火文化》一文中提到了鄂伦春人对火的崇敬:鄂伦春人平时严禁向火上泼水或在烤肉时用刀子去叉,免得触怒火神。
春季香花红胜火,酷夏林海浩无边。凉秋黄叶如金丹,寒冬瑞雪白漫漫……弯弯的山道,无尽的白桦林,清浅的小溪,还有那淳朴的猎人,这就是鄂伦春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精灵。

“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他们大部分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地区。解放前,他们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居无定所,过着游猎生活。1953年,鄂伦春人实现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结束了原始社会生活,是我国11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

由于鄂伦春族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使得其保留了大量的原始社会鄂伦春族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甚至原始工具等,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中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早以前,有一个妇女早晨起床烤火,火星蹦到她身上,他一生气,把火乱捣动了一阵,这之后,她把火熄灭,就搬家了。可是搬到别处,她想生火,却怎么也生不起来了。他到邻居家去寻火种,走到半路,看见一个老太婆在哪里坐着,这个老太婆的一只眼睛是好的,另一只眼睛则淌着鲜血。她问老太婆怎么了?老太婆气冲冲地说:“还不是由于你方才乱捣火,才把我的眼睛戳瞎了一只!”

这个妇女一听知道是自己触怒了火神,当时吓得就跪了下来,哀求老太婆宽恕她的过错。老太婆告诫说:“回去点火去吧,今后再不要那样乱捣火了。”这个妇女回家后再点火时,火就着起来了。

从这篇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火在鄂伦春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至于把火神人化并加以崇拜。《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火文化》一文中提到了鄂伦春人对火的崇敬:鄂伦春人平时严禁向火上泼水或在烤肉时用刀子去叉,免得触怒火神。而且在除夕晚上,在“斜仁柱”(类似帐篷的原始住房)南面,距离“斜仁柱”二十步远的地方,要一左、一右的燃烧起两堆篝火;“斜仁柱”内的篝火也要燃烧的格外旺。午夜时分,全全家要敬火神,分别跪拜“斜仁柱”东边、西边和内部的篝火,同时还要往篝火里仍些兽肉、洒些烧酒,以示对火神的敬献,以此祈求火神的庇佑。初一、初二人们互相拜年时也要先拜篝火,然后才拜人。

遵循鄂伦春族风俗,鄂伦春族人之所以如此崇拜火,是因为火对于当时处于比较原始的鄂伦春人来说,在生产生活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斜仁柱”中的篝火是常年燃烧的,这样在冬季可以取暖,夏季可以驱逐蚊虫;篝火还是照明的光源,也是浩渺林海中猎人吓退猛兽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火是他们几乎唯一的熟食工具,没有了火,他们只能茹毛饮血……鄂伦春人熟食取暖都离不开火,可以说火是他们能在东北苦寒之地生存下来的重要工具。

火不仅是鄂伦春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生产中同样无可替代。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鄂伦春人,经常会以部落或氏族为单位集体狩猎:他们仔细分工,一群人分散围住一个山头,在山的周围点起堆堆篝火,人们在篝火旁呐喊,被围住的野兽不敢冲出火和人的包围圈,只好伏首就擒,鄂伦春人自然得到了一次大丰收。

另外,鄂伦春族有“烧山引兽,放火寻角”的狩猎习惯,充分体现了鄂伦春人的智慧与对火和自然规律的巧妙应用。在春天来到前,他们把大片猎场上的枯枝、败叶和干草放火烧光,这片土地上就会较早的长出嫩绿的青草。而饥饿了一个寒冬的野兽也就最爱到这里吃新鲜的嫩草。这时,埋伏在旁的猎人各展其能,箭无虚发,自然不愁一次猎物的大丰收。

在秋季,大马哈鱼(鲑鱼)会成群结队的回游到黑龙江及其支流里产卵,猎民不仅白天捕捞,到了晚上更是用火把充当太阳,引诱大马哈鱼涌向火光,这时鱼叉、渔网全上阵,一晚可以捕捞上百条鱼。

当然,火可不是一向温顺的小姑娘,我们知道,火是“破坏之神”,生活在茫茫林海的鄂伦春人不止一次地看到过肆虐的山火,夺走一个又一个生灵,因此对火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敬畏。于是很正常的崇拜她、拜祭她,祈求火神带给自己幸福,带走无妄的灾难。继而将之传颂成神话,但坦白道来,这些关于火的传说与鄂伦春族风俗都来自于鄂伦春人真实的生活写照,对研究鄂伦春人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卓简希望鄂伦春人的生活像他们热爱的篝火一样,熊熊燃烧、兴旺发达!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