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帝国(3)契丹人起源之谜--妖魔化的祖先:荒诞传说的另类解读
来源: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1-09-18
契丹族中曾经有一个名字叫逎呵的领袖,这个领袖是一个髑髅的形象,平时呆在帐篷里,还用毡子把自己严严地盖住,所以族人没有办法看到他真正的样子。
契丹人复原图
《契丹国志》中,记录了三个契丹族领袖的传说:有一主,号曰逎呵,此主持一髑髅,在穹庐中覆之以毡,人不得见。国有大事,则杀白马灰牛以祭,始变人形,出视事,已,即人穹庐,复为髑髅。因国人窃视之,失其所在。复有一主,号曰喎呵,戴野猪头,披猪皮,居穹庐中,有事则出,退复隐入穹庐如故。后因其妻窃其猪皮,遂失其失,莫知所如。次复一主,号曰昼里昏呵,惟养羊二十口,日食十九,留其一焉,次日复有二十口,日如之。是三主者,皆有治国之能名,馀无足称焉。

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这段记载,应该是这样的:契丹族中曾经有一个名字叫逎呵的领袖,这个领袖是一个髑髅的形象,平时呆在帐篷里,还用毡子把自己严严地盖住,所以族人没有办法看到他真正的样子。如果族里发生重大的事情,族人就用白马和青牛作为祭品祈祷。这位领袖听到祈祷,才会变成人的样子,出来为族人解决问题,事情一结束,逎呵就会丝毫不做停留,马上回到帐篷中,恢复成髑髅的样子。有个族人按耐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偷偷地去窥视逎呵的长相,这个族长就此消失,再不能帮助族人解决任何问题了。

过了一段时间,部族中又出现了一个领袖,名字叫做喎呵。这位族长戴着野猪头,身上也披着猪皮,平时就呆在帐篷里面,族里有事情的时候才肯出现,而事情解决后又马上回到帐篷里了。后来,这位族长因为被妻子偷走了猪皮而从此消失,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再一个伟大的族长,名字叫昼里昏呵。这位族长只养了二十只羊供人们吃,每天吃掉十九只,而留下的一只,到了第二天就会又变成二十只,如此日复一日。这三个族长,都是治理国家的能人,而其他的族人们,都没有办法同这三个人相提并论。
壁画:契丹人
这个看起来荒诞不经的记载,实际上却记录着这个民族漫长而艰辛的成长历史。传说中的主,可以看成是一些历史阶段的人格化。

如果用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对这个传说加以解读,那么故事是这样的:在刚刚被慕容氏打败,流窜于松漠之间时,契丹先民们的生活十分艰苦,有限的资源无法养活所有的成员。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情况下,适当地减少人口,是当时族群唯一的出路。于是,饿死冻死是常常发生的事情,髑髅成了那个时期的一个特征。而当部族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祭祀,是人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后来,随着契丹人狩猎技术和经验的增加,已经开始能够捕杀野猪这样的大型动物,食其肉,衣其皮,这些野兽成为族人们主要的衣食来源,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就有了相应的改善。但是,这种食物来源,并不是十分稳定的。一旦他们由于某种原因无法获得食物,他们也会无所依托。在这一阶段,“族长”已经不必通过祭祀,而是主动出现解决族中的问题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契丹人已经开始了家庭组织,有了“妻”与“夫”的概念。
辽墓壁画契丹人服饰
又过了很多年,契丹人慢慢意识到单纯地靠天吃饭,只是狩猎采集,无法长久得维系整个部族的生存与发展。在不断的实践中,开始学会了把捕获的野兽驯养起来,有了初步的畜牧业。最初作为驯养对象的,是杀伤力比较小的动物,比如羊。畜牧业的出现,使得契丹社会的经济开始稳定了下来。

契丹族出现在古史记载中是在公元4世纪,那时,他们正处在古八部时期。当时他们分布在辽河流域。狩猎是当时契丹人的主要生计方式。他们游牧狩猎,过着以肉为食、以皮为衣的生活。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大贺氏部落联盟形成时。

根据历史记载,在北魏时期,契丹进贡的宝物是“名马”,嫁娶时穿的最好的衣服是“以青毡为上服”;到了隋代,契丹人在收葬父母遗骨祝酒时说“冬月时,向阳食、若我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可见各部还是“随水草畜牧”。此外,在典籍中不断出现契丹“逐猎往来,居无常处”、“狩猎,居处无常”一类的记载。这一时期契丹人的社会组织,是以八个部落为单位各自活动,他们之间尚未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