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有个财神庙,关于它的传说你知道吗?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10-02
汉族商业文化中,财神也有专门的庙宇供奉,这样的文化随着晋商走西口的蒙汉交融,在原本是蒙古族建立的城内建立了一做财神庙
财神可谓是“最受欢迎的神仙”,人人都想请进家门。汉族商业文化中,财神也有专门的庙宇供奉。这样的文化随着走西口的变迁被慢慢带入归化城内,在原本是蒙古族建立的城池内,越来越多的汉族文化和庙宇不断建立,例如娘娘庙、关帝庙、吕祖庙和财神庙,其中一座记录晋商文化精髓的财神庙就在财神庙巷内。
财神庙巷的位置
财神庙巷,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玉泉井东边,因为与玉泉井毗邻,所以后来人们给这个巷子取名为玉泉二巷,与玉泉一巷并列,财神庙巷东西走向,全长约150米,宽约5米左右,虽然街道不长,但是很有历史,财神庙巷内曾经有费公祠、财神庙、财神庙剧场等建筑。当年可以说是赫赫有名,享誉一方。

在今天的大召前街北头,有一座清代初期山西商人筹捐而建的财神庙。

财神庙对面是一座费公祠,费公祠的名气本来要比财神庙大,但却因为种种原因,人们只记住了财神庙而忽略了费公祠,就在这两座极其重要的历史建筑中间,就是财神庙巷。

费公祠与财神庙一个在巷子南侧,一个在巷子北侧,中间形成自然走向的财神庙巷。巷子的西头就是闻名遐迩的玉泉井,玉泉井的北门又是赫赫有名的大召寺,大召寺前的买卖热闹不用多说,玉泉井对市民的吸引力也不用多言,但巷子中费公词和财神庙更是举办庙会祭祀的所在,在这么多有利条件下,可以想象这条巷子在当时的红火热闹程度,绝对不会亚于北京前门天桥。
财神庙与费公祠
呼市的财神庙现在依然在玉泉二巷十一号大院内,它与大召、席力图召、观音庙相邻,清代初期,由归化城内的山西商人、社团、商号募捐而建,现在占地面积241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6平方米,据碑文记载,这个财神庙从乾隆年间的不同时期,陆续进行过修缮,财神庙建有大殿、东西配殿等建筑,大殿东西山墙现保存有清代描绘的五路财神壁画,弥足珍贵。

费公祠,又名费襄壮公祠、白大将军祠,清朝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由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走西口的商民所建生祠。据说,该祠整体为一四合院,有正殿、厢房、耳房,正殿供奉着费扬古大将军。每年从农历三月十三开始,归化城的各行社、商号、店铺的人员陆续进殿祭祀,并且举办庙会,成为归化城民间一件盛事。

那么,费公祠中的费公又是谁呢?据资料记载:费公(公元1645--1701年)乃清代将领费扬古。在清王朝抗击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战争中,费扬古大显身手。以后的诸多战役中,费扬古总是战功赫赫,也被老百姓们所崇拜,所以费公祠后来就建在了后来的玉泉二巷内。
财神庙与大盛魁的传说
财神庙的建立是由山西商人出资,而这些山西商人恰恰和大盛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山西商人王相卿、张杰、史大学三个人随着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的军队,担负采购牛羊等军用品的任务。他们在与蒙古族群众的交易中学会了简单的蒙古语,了解了蒙古族的礼节和生活习俗。在草地,他们收集一些蘑菇等土特产,带回归化城出售。费扬古的军队进入外蒙古(今蒙古共和国)时,这3个山西商人也随军做生意,从内地贩运军需货物,来往于外蒙古的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地区。

这些资料中记载的三个人也就是大盛魁最早的股东,三个穿越于边塞城市与草原牧区间的旅蒙商如何能有这么大的资本建立起如此大的商号,又怎么和财神庙扯上关系,这些都离不开一则传说。

这个故事在山西省一些古老的县城中广为流传,故事的真实性由于时间的久远而无从考证。据一位曾经参与走西口的87岁老人刘俊峰讲述:最早,这三人在杀虎口开了一家小小的草料行,可是生意非常萧条,生活难以为继。康熙末年的一个除夕夜,三个人正在为经营惨淡的草料行愁眉不展,他们悲戚地围着砂锅喝稀粥。这时,一个蒙古族牧民拉着两峰满载驮子的骆驼前来投宿,他们看到这个牧民又饥又渴,就把锅里最后的一碗稀粥盛给牧民吃,然后帮助牧民卸下驮子便睡去了。第二天一大早,这位牧民丢下驮子不见了踪影。过了年后,他们四处寻找这位牧民,仍然没有结果。于是打开了牧民丢下的驮子,没想到的是驮子里装满了闪着白光的银元宝。有了这笔意外财富,三人便决定用这些银元宝做股本到草原牧区做买卖,利用之前学习的蒙语和不屑的努力和奋斗,这三个人逐渐成为内蒙古最大的旅蒙商人。

在他们发家之后并不忘记曾经丢给他们银两的蒙古牧民,每三年一结账的时候也把这个牧民的红利记入账本。这个不知道姓名的牧民也成为了大盛魁的股东之一,就被称作“财神股”,也正是因为这位财神的到来才能让大盛魁成就后来的辉煌,为了纪念这位“财神”,才有了山西晋商出资修建的财神庙,这也是为什么财神庙会在费公祠对面的原因。
财神庙巷里的财神庙剧场
财神庙巷庙会、祭祀、商业活动频频举办。

财神庙巷内还有财神庙剧场,在财神庙巷土生土长的代北战老先生回忆,他小时候曾经来这儿看过戏。

当时,呼市有四个比较大的戏园子,一个是大召前的民众剧院,这个戏园子座位多,设备好,又在市中心,所以,看戏的人特别多,而且,来到呼市的名角也都指名到民众剧院唱戏。第二个戏园子是大观园,大观园在大东街上,清代的时候,这里曾经是一个堂院,商家们就在这个院子里招待贵客,所以经常会请戏,民国时期,这里直接转变成了戏园子。第三个戏园子就是财神庙剧院了,财神庙剧院设备简单,座位是那种木条板凳,唱的也都是地方戏,如土旗、托县的二人台等等,虽然不上档次,但是在贫苦人眼中,能在这里看一场戏也是再排场不过的事情了,因为在那个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这已经是一种视听享受了。还有一个剧院在西夹道,这个剧院由于名气小,人们不怎么能详细记得它的名字,但是,不管人们叫出来或者叫不出来它的名字,但是,它确实曾经存在过,曾经给人们带来过欢乐,这就足够了。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