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嘶鸣!从马文化看古代中国在亚洲的崛起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1-03-3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马文化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踏飞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马文化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语言,绘画,舞蹈艺术,墓葬,雕刻等等方面,处处都留下关于马的印记。

中国人一直把龙作为华夏文明的图腾,龙是一种类似于宗教崇拜的信仰,而马更接近人们的世俗生活,马自其在中国出现以后,一直成为这个民族成长发展的重要伙伴,在古代中国的现实社会里,马与华夏民族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历史上都远着深远密切的关联。

中国人至今都十分喜爱的一个词叫“龙马精神”,一个高高在上的精神标记,一个勤恳付出的现实伴侣,他们一起为中华文明刻上了特有的气质和灵性。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亚洲就已经开始对马种进行筛选和人工驯养。在此阶段,中亚的驯马技术沿着北方草原和天山山脉向东传播,黄河带的先民们发现了马匹的优良性能后,便迅速的行动起来,并以此来获取军事上的优势。

从相关考古研究的报告来看,商代王室垄断了驯马技术并组建了一支由马参加战斗的武装力量,他们由此打败了夏王国,并把商文化的扩张范围伸向了中国区域内更远的地方。
周代的马政比商代更为完善和先进,他们把马的用途细化成主要的六种:专门用作配种的马,参与战斗的马,仪仗用的马,参与运输的马,耕种用的马,以及筛选后不合格的马。

马在周代已经被人们用在了各个领域,马种和马的优良选育逐渐制度化,科学化,而在这个时期,华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周王室及诸侯们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向外扩张,他们获取土地与征服的人口是商代的5倍。

到了秦代,曾经是王室贵族们尽心守护的驯马养马技术逐渐向民间普及,到了汉代,地方与中央都设立了专门的养马机构,平民也参与到了这个全民性的养马热潮中来,为此,到了汉武帝时期,单单由中央政府掌握的马匹数量就达到了40万匹,地方上的还不算,当时史料记载:牛马成群,而农夫以马耕种,民莫不以骑乘。如果把马比作现代人使用的汽车,那么汉帝国时期,各个领域都已经普及了这种先进的生产模式和生活陌生。

唐代政府掌握的养马数量达到了70万,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中国,马匹的数量甚至决定了一个帝国的命运和其在历史上的成就。反面的例子就是,随之而来的五代十国,马政几乎被废,宋代也是勉强恢复。宋代一匹马折合人民币大致需要12万元。

如果配置上人员装备,后勤供给和管理,那么一匹战马的成本就要高达百万,由此想见,即使当时占世界GDP一半或者更多的宋朝也没有能力供养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而华夏文化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大的危机。
清代的骑兵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可怕的一支武装力量,不单单其有着强劲凶狠的战斗力,最让人忌惮的是,他的背后有着世界上最富裕的王朝供给他充足的养分,中国在清代,领土面积达到了极胜,区别唐代的行政体制,清政府对其征服的领土有着更强的管控力。

这是草原力量与农耕力量一次最完美的结合,如果,当欧洲的商业文明力量也被当时的人所接受的话,当今世界已经不可能出现与中国匹敌的对手了。

马,是一种任劳任怨,甘心被人类所驱驰的家畜。在驯养马匹几千年后,人类与马的情感也有着很大的变化,一些常年跟随主人左右的马,会在主人离开人世时哀鸣流泪,主人遇险时,奋力抢救。一些人把马当做自己的亲人来对待,甚至比自己的性命还还重要。这正是说明了人与马在本性上的相似,达成了情感上的共鸣。
中国的马文化由来已久,从精美的鞍具,马球运动,驯养体型矮小的宠物马,以马为主的杂技活动-马舞,近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的国画作品中都能看到中国文化对马的重视程度和紧密关系。

马是一种速度的象征,力量与激情的可视化代表,马蹄的清脆声音唤醒着人们沉睡的迷蒙,桀骜的烈马刺激着弱小者的尊严,那些骑乘在骏马背上的英雄们,正回头望着我们,望着那些被钢材塑料皮革包裹着的驾驶员们,仿佛在问着这样一个问题:你的热血还能不能驾驭最原始的狂野?你的情感与人类的老朋友还能不能达成共鸣?自然的天性还能不能冲破现代的藩篱,回归到原始的本心?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