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马鞍 托起游牧文明
来源: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2-06-01
清代,多伦诺尔马鞍具生产十分兴盛。多伦诺尔马鞍选材讲究、造型美观、坚固耐用、乘坐舒适。
蒙古族是中国数千年北方游牧民族的继承者,鞍马文化是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马鞍对蒙古族来说不仅是骑马的必备之物,而且是骑手和马的重要装饰物,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马鞍的制作和装饰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一匹训练有素的快马,配上一副雕花镶银的马鞍,一下子就抬高了主人的身价。可见,马鞍的优劣也能成为主人身份和地位的体现。这种浓厚的社会氛围和历史传统,缔造了灿烂多姿的鞍马文化。
多伦马鞍发展的历史
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南部的多伦县,过去曾是草原地区重要的漠南商埠,每年都有大批蒙古马经多伦销往内地。1691年,康熙皇帝在多伦以北的乌兰布统平定了葛尔丹叛乱,在多伦地区与外蒙三部及内蒙古48家王公贵族进行了“康熙会盟”。

随后,为了给北方游牧民族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以稳定边疆,清政府采取了怀柔政策,委派“龙顶商人”(从事皇室贸易的商人)进驻多伦,与蒙古地区发展贸易,并带来宫廷造办处的工匠进行手工艺品的制作,使得多伦汇集了大批一流的手工艺制造者,多伦的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在那个南船北马的时代,马是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马鞍是骑乘必备之物,因此多伦马鞍制造业应运而生。在鼎盛时期,多伦制作马鞍的作坊达50余家,规模最大的作坊有工匠近百人。
鸦片战争后,国内很多地区建有洋人租借地,因此西方的“跑圈赛马”便传入中国,在我国天津、青岛、汉口、上海、广州等地都建有跑马场,上海还建有“跑马厅”。当时多伦地区商贸繁荣,因此蒙古草原上的马匹源源不断的运往多伦,由当地的马倌进行调教筛选后,再经马商贩之手运往内地参加比赛。

在多伦,与马有关的手工业十分兴盛,尤以制鞍业最为发达。多伦马鞍的制作与其它地区不同,在鞍木的使用方面,其它地区的马鞍多由6-8块木材制作,多伦马鞍仅用四块上好的鞍木用胶对接而成,人称“四块玉”,不裂不散,坚固耐久,多年不变形。

多伦马鞍的式样主要有大官座、小官座、元宝式、三元式、乌珠穆沁式、青海四平式、新疆哈萨克式等。一盘上好的马鞍需要5-6个工匠共同制作完成,包括砍鞍子匠、铁匠、银匠、赶毡子匠和皮匠,最后由技艺最好的工匠来完成整体的装配,一盘上好的鞍具才制作完成。整个制作过程精细、复杂、严谨,有时一盘上等的鞍具需要多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

多伦马鞍以其选材讲究,造型精美,乘坐舒适,结实耐用等特点闻名各地,除向中原内陆、新疆 、青海、西藏等地源源不断的供应外,更经外蒙古恰克图远销俄罗斯的游牧民族地区。

民国以后,多伦商贸日渐衰退。据多伦商会档案记载,1929年多伦尚存马鞍作坊23家,解放初只剩7家,公私合营后,马鞍作坊全部合并于民族用品厂。至上世纪90年代民族用品厂解体后,仅剩的一批老工匠也只能在家里制作马鞍具了。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