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秦皇汉武头疼1000多年的匈奴王庭到底是什么?
作者:转自《地缘谷》
日期:2020-10-18
匈奴是活跃在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相传他们是夏后氏的后裔,叫作淳维。在司马迁的记载中,他们居住在漠北,逐水草而居,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生性喜爱侵略征伐,只要有利可图,就不顾礼义廉耻。
匈奴是活跃在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相传他们是夏后氏的后裔,叫作淳维。在司马迁的记载中,他们居住在漠北,逐水草而居,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生性喜爱侵略征伐,只要有利可图,就不顾礼义廉耻。

秦汉时,匈奴人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常常南下骚扰长城边境,汉初的皇帝们也不得不通过和亲来息事宁人。匈奴在社会形态上并非纯粹的部落,而是有着自己的国家,其统治中心被称为“王庭”,也称为“单于庭”。

那么王庭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它又如何凝聚起匈奴人的力量?
头曼城与单于南庭
首位记载于史书的匈奴首领是头曼,他也是第一位被史书确认有“单于”称号的首领。秦始皇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在修建万里长城之余,还派遣大将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头曼交战不胜被迫向北迁徙。到了秦二世的时候,蒙恬被处死,全国各地爆发了反秦的起义,头曼单于趁机再次吞并了河套以南的地区,威胁着边疆。

从始祖淳维至头曼的一千多年里,匈奴人一直处于分散的状态。而头曼作为首位单于能够统合各部,则必有其统治中心。

关于其王庭的所在,《汉书》给出了答案:“稒阳,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稒阳,在今天内蒙古包头市东,那远在其西北的头曼城大致方位就在阴山之中,经考证确定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后来太子冒顿弑父夺位,匈奴人在贪得无厌的东胡人面前也迸发出了国家意识:“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

冒顿夺位后旋即大肆扩张:向东大败东胡;向西则迫使月氏人西迁;向南则吞并楼烦、白羊、围汉高祖于白登山,向北征服了浑庾、屈射等五国。为了对新占领的土地进行有效统治,冒顿单于将王庭进行了北移,故匈奴王庭有南北之分,而头曼城则作为南庭继续使用。
冒顿死后,继位的老上单于,连年劫掠杀害边疆百姓,其中尤以云中、辽东最甚。而汉朝除了维持和亲政策外,无计可施,老上单于充分运用了游牧民族的优势,不与汉军接战,汉军望尘莫及。

但汉朝也在文景之治中积累了力量,到了武帝年间,国家强盛,反击匈奴的时机业已成熟。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先后率军夺取河套、河西走廊等地区,头曼城失去了屏障难以防守。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与霍去病兵分两路深入漠北,伊稚斜单于在与卫青的决战中战败逃跑,而霍去病则大破左贤王,俘获大批匈奴贵族官僚,封狼居胥。经此一役,汉朝与匈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质的扭转:头曼城归于王化,朝廷派遣大批军队、移民与官吏充实此地,兴修水渠,开垦农田。

而匈奴人只得远离水草丰美的阴山,迁徙到更加荒芜贫瘠的漠北,漠南再无王庭,他们无法再对汉朝构成威胁。但头曼城作为龙兴之地在匈奴人心中仍然有着特殊的感情,边塞长者感叹道:“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
单于北庭与龙城
至于冒顿单于北移王庭,《史记》只记载了这么一句:“单于之庭直代、云中。”这也足以证明王庭的“搬家”--位于代郡与云中郡以北,头曼城的东北方向。经考证,确定在外蒙古哈拉和林。

王庭的职能也在冒顿单于时得以强化。每年正月,官长们都要来到王庭小会,料是单于与其亲信们的会议。围绕着王庭,匈奴人制定了简单的法律,还通过祭祀与集会的方式来凝聚人心。龙城便是匈奴举行祭祀的场所,也被记载称“茏城”。

龙城与王庭往往被认为是同一地点,史书却将二者分开记载,可见它们不能混为一谈,当然距离也不会太远。五月,各部落的首领要举行大会,祭祀祖先、天地、鬼神。单于身为领袖也须有其威严,早晨走出营地,祭拜初升的太阳,傍晚祭拜月亮。

到了秋季马匹肥壮的时候,首领们在蹛林再次举行大会,来核算各部的人口和牲畜,王庭得以了解治下百姓的状况,最终目的就是征税。王庭、龙城、蹛林分别发挥了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职能,匈奴也正是在冒顿北移王庭之后完善了国家机器。

匈奴在形成王庭伊始,就和中原一样有着血雨腥风式的宫廷斗争。冒顿之所以弑父,是由于头曼单于想废长立幼,还想要贵为太子的冒顿充当人质死于月氏国,逃出生天的他训练出了一支绝对忠诚的军队,最终发起了夺位的政变,还将后母、弟弟及不服从的大臣全部诛杀,完全镇服了匈奴众贵族。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军臣单于死后,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夺权,太子於单被打败逃亡到汉朝,武帝封他为涉安侯,但他几个月后就死了。此次政变后,匈奴大规模进犯边界,使汉武帝下定决心同匈奴决战。

王庭下的暗流涌动,汉朝降将也难以幸免。李陵是最为后人熟知的降将,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在战斗中寡不敌众投降匈奴,且鞮侯单于非常倚重他的家世和勇猛,封他为右校王,还把女儿许配给了他。但李陵却选择远离王庭,摆出一副听调不听宣的态度。

他这么做有着充足的理由,当时投降匈奴的汉将不止李陵一个。之前已有使节卫律逃亡到匈奴,单于爱其才,封他为丁零王,居住在王庭。九年后,贰师将军李广利听说家人因为巫蛊之祸被灭族,率军投降匈奴,同样居住在王庭。

继位的狐鹿姑单于知道李广利是李夫人的兄长,也将女儿许配给了他,地位高过了卫律。出于争宠的心理,卫律就利用了匈奴人对祭祀深信不疑的弱点设计杀害了李广利。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李陵主动远离政治旋涡得以善终。
南匈奴单于庭与归化
李广利被杀害前曾发出诅咒:“我死,必灭匈奴!”匈奴果真连续下起了数月的雨雪,不管是不是巧合,民不聊生却是不争的事实:牲畜死亡、疫病流行、庄稼歉收。这必然会使不少匈奴百姓归附汉朝,进而导致整个匈奴统治集团的南北分裂。

汉宣帝时期,匈奴内部的倾轧愈演愈烈。五凤二年(公元前54年) 呼韩邪单于在王位争夺战中被其兄郅支打败,郅支单于占领了王庭,是为北匈奴;呼韩邪率众南迁,归附汉朝,是为南匈奴。在汉朝的支持下呼韩邪夺回了王庭,郅支落得个败亡的下场。

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双方恢复和亲,昭君出塞,匈奴终于与汉朝实现了相对长久的和平。王庭也从中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不断派遣贵族子弟前往汉朝廷入侍学习,中原的丝绸、瓷器、铁器也源源不断传入匈奴。
到了东汉,匈奴再度南北分裂。呼韩邪单于有两个孙子,蒲奴和日逐王比。蒲奴继位为单于占据着王庭;而日逐王比心中愤懑,因循其祖父之名,自立为“呼韩邪单于”,于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归附汉朝。汉朝为南匈奴设置王庭,距离五原郡西部塞八十里,将他们视作对抗北匈奴与鲜卑的仆从,同时设匈奴中郎将府加以节制。

在南匈奴的请求下,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汉军兵分四路进攻北匈奴。窦固率军从酒泉出击,大破呼衍王。次年,窦固与耿忠合兵平定车师前、后王,还派遣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凭借着非凡的胆略将西域各国陆续收服,成功孤立了北匈奴。

这对北匈奴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国内的社会危机全面爆发:首先是投降汉朝的人口越来越多;其次是奴隶制的崩溃,大量的奴隶逃亡到河西走廊。第三仍然是贵族间的倾轧,单于面临着众叛亲离的绝境。

为了给北匈奴最后一击,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深入漠北三千多里,在杭爱山轻松取胜,无心恋战的北单于逃走。《汉书》的作者班固亲眼见证并刻下了这一功绩,即典故燕然勒功。北匈奴的残部或是投降,或是西迁,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但南匈奴局势也不稳定,时常有部落发生叛乱。南王庭也是四度迁徙: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王庭先是入驻云中郡,后是西河郡美稷县,再到左国城,最后于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迁至河东郡平阳县。

我们发现,南匈奴王庭的迁徙轨迹,从长城以北直到平阳县(今山西临汾),非常靠近中原腹地。这一方面反映出东汉末年对匈奴控制的衰退:为了镇压黄巾军及残党的起义,朝廷于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接受了刘焉设置州牧的建议,直接助长了军阀割据,北方处于战乱之中,这也与匈奴南迁的完成基本同步。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匈奴人的归化程度不断加深,不再是纯粹的游牧民族。王庭南迁绝不是单于及亲属的简单搬家,而是在魏晋之前,少数民族已有内迁的苗头,内附汉朝的匈奴人也非少数:“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胜兵五万一千。”

户籍制度对匈奴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朝廷既然要编户齐民,就意味着他们和中原人一样缴纳税收,也能佐证南迁后的匈奴人基本过上了中原式的农耕生活。
在群雄逐鹿中,曹操脱颖而出统一了北方,将匈奴人重新牢牢掌控在汉朝以及曹魏的手中。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称魏王,权倾天下。呼厨泉单于出于仰慕亲自来邺城朝贺,曹操却将他留在了邺城,令右贤王代理事务,还把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派中原人充当部下司马。而呼厨泉只能在重大的礼仪场合中抛头露面,单于不过是个虚名。他也是南匈奴的最后一位单于,王庭自然在他的手中终结。

秦汉时匈奴人的侵略能如此迅猛、频繁且有序,以头曼城为起点的王庭显然是脱不开干系的。它作为政治中心成功将各部统合在一起,使得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发展出了自己的国家。

在与汉朝的和战中,匈奴人一部分西迁,另一部分南迁接受了归化。即使他们重新崛起,也不再以王庭的形式来统治,而是沿用中原王朝的制度。

例如刘渊和刘聪父子,虽是冒顿单于的后裔,却以刘姓自居,遥尊祖先的敌人高祖刘邦,建立起了汉赵政权,历史总是这么有趣而吊诡。
参考资料
《史记 . 匈奴列传》司马迁
《汉书 . 地理志 . 匈奴传》班固
《后汉书 . 南匈奴列传》范晔
《北狄与匈奴 》马长寿
《两汉匈奴单于庭 龙城今地考》邱树森
《匈奴单于庭地理位置考》王庆宪
《论东汉南匈奴单于庭驻地的四次迁徙》王兴锋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