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视觉文化的饕餮盛宴,走进非遗文化之乡——赤峰市宁城县三座店
作者:这里是草原
来源: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1-07-05
三座店的“背阁”、“抬阁”是辽西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项目,在清道光年间逐渐发展起来,清末民国时期最为鼎盛,有着150多年的历史,属民间舞蹈。
在赤峰市宁城县三座店乡,每逢关帝庙庙会,一场盛世浩大的高跷秧歌、舞龙、花篮、抬阁、背阁等文体娱乐项目展示在观众眼前。

庙会期间,当地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展示本地域特色十分鲜明的民间艺术--“背阁”、“抬阁”,以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三座店的“背阁”、“抬阁”是辽西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项目,在清道光年间逐渐发展起来,清末民国时期最为鼎盛,有着150多年的历史,属民间舞蹈。

“阁”的意思就是高木架,高约2.5米,由一根直径十公分的铁棍和几块木板组成。“背阁”、“抬阁”的共同点是有不同数量的小演员在道具上表演。制作巧妙、隐蔽,化妆和服装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并配有鼓、镲、铙、唢呐伴奏。

不同点是支撑小演员的底座不同,“背阁”是一个人背,“抬阁”是多人抬,集造型、杂技、彩扎、戏剧、音乐为一体,体现了高、难、险、美的特点。
“背阁”表演由两部分组成,支撑者多为青壮年,身负一个制好的铁支架,在身上绑牢,根据节目内容,选择以鲜花、瓜果、禽鱼、器皿、兵器等装饰铁架,以假乱真,给人以错觉,从前面看孩子仿佛是凌空站在大人的头顶,让围观的群众甚是惊叹。

架上表演者均选4-6岁女童,固定在铁支架上,扮作戏剧、传说、故事中的人物。这种舞蹈形式上下配合,灵活多变,边走边舞,可行可停。

据说“背阁”的起源是人们在新春元宵节观灯火时,孩子们多由大人顶在肩上观看。节日里经过精心打扮的娃娃像一幅优美的画,人们从中受到启发,便把经过挑选的娃娃们,精心化妆,由大人双肩顶着,走上街头表演。以后又用背棍绑在下面大人的背上,棍高过头,娃娃由双肩升到棍的顶端,便于人们观看,便于棍上的娃娃表演。

“背阁”、“抬阁”文化就这样开始红火起来,十里八乡的老百姓欢聚在一起,或是参与,或是观赏,使这项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塞外精彩延续。
一路走来,“背阁”、“抬阁”这一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项目规模越来越大,项目越来越全,演技越来越高,观赏性越来越强,展示了蒙汉文化、契丹文化同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独特魅力。三座店也因此被自治区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2年7月,这一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项目被自治区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三座店民间艺术保护协会会长陈国华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为深入挖掘和保护三座店“背阁”、“抬阁”等民间艺术,三座店镇党委、政府投资20万元,建成了三座店“背阁”、“抬阁”展示馆。展示馆建筑面积200平米,分为展示区、活动区两部分。展示馆采用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集中展示了三座店“背阁”、“抬阁”特有的时代风采和独特魅力,同时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民间艺术保护协会,每年都开展以大型文艺演出,“背阁”、“抬阁”展示为主题的元宵文化庙会,把保护“背阁”、“抬阁”作为传承民族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以使这一民间艺术与时俱进、传承扩大。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