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马印:蒙古民族马文化中的“塔姆嘎”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10-15
牧民穿着节日盛装,骑在快马上挥舞着套马杆,追逐着自己的目标。众人合力将套住的马放倒在地,等待烧红的马印烙上去。
每到春季,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的牧民们都会进行打马印和剪马鬃活动。打马印、剪马鬃、骟马都属于马的驯养范围,是马文化的一部分。

蒙古族打马印源于12世纪。相传成吉思汗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在马身上打印记来代表各部。这种方法既简单又易识别。后来这种活动逐渐演变成了草原上的一个盛会。

蒙古族牧民在混牧过程中,为了便于区别各氏部落之间以及不同养马大户之间的马匹,逐渐养成了给未成年马匹打印记的习惯,进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打印记习俗。

作为畜牧业一种生产生活方式,防疫、剪马鬃、打马印一般会同时进行。打马印、剪马鬃主要是在两岁马中间进行。剪马鬃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马的野性。

两岁马相当于人七岁左右,打马印就是相当于人的开蒙。每年春季为马群防疫,给两岁马剪鬃毛、打印记是科学养马的重要手段。
印记,蒙古语称“塔姆嘎”,本意就是畜印。后来由于岁月流逝,“塔姆嘎”的原意有了转化,引申为手戳、图章、玉玺等。蒙古人使用的印记种类繁多,形状各异。

有圆、方、三角、梯形等各种形状。有日、月、星、火、山、树、花、鞍、嚼、蹬、弓、箭、锁、锤、法论、万、吉祥结等图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标记部落或个人马群。

马打印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生产活动,一般由多人才能完成。由于活动参与人数多,场面激烈喜庆,久而久之这一生产方式,逐渐演变形成了一项赋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民俗活动。

实行半农半牧后,打马印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即由原来在广袤草原上的套马改为了在畜场徒步套马。打马印一般在清明或端午节前后进行。

由于打马印已成为一项草原上的民俗活动,故而也就成为了草原青年男女选择佳人的一个绝好时机,年轻人便会在此刻彰显自己矫健的身手,以吸引美丽姑娘追随的目光。
给马打烙印的部位,一般都是在马的左股骨的中心部位,被烙的地方长出新毛,毛色和原来的毛色不同,所以最容易辨认,清晰醒目。

给马打烙印的时间,多选择在青草发芽的时节。具体时间确定以后,便在指定的草场,燃起干牛粪或木棒篝火,给马打印记。

这是草原上的一场盛会,通常由一名烙技娴熟、精通马性、骑艺精湛、德高望重的牧人打印,参加套马的骑手排成一列,然后向他们一一敬酒、献哈达,表示祝贺。待印模在火中烧红,便宣布打烙印开始。

套马、打马印之前,为不伤及幼马,事先要将小马驹和成年马分离,以免成年马匹踩踏致伤幼马。

套马时由技术娴熟的套马手执掌套马杆,套马是牧民们练就娴熟套马技巧的好机会,青年人满怀激情跃跃欲试。

打马印的技巧在于精、准,手不能抖否则马印会模糊不清,而且不能经久。
熟练的套马手不用绊住马腿就可以剪马鬃马尾。马鬃毛是做捆扎蒙古包绳索的最好原材料。勇敢彪悍的牧民们,在激烈的生产活动中仍然显得比较轻松。

给成年马防疫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勇敢彪悍牧民们在长期养马的过程中,积累了养马经验,即懂得马的习性又练就了一身辗转腾挪的好身手。

打马印活动结束后,牧民们还要进行最后一次套马游戏。一是赋予马群一种精力和历练,二是套马手之间也进行一次套马技艺的较量。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