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川古城《这里是草原之古城遗址》(9)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10-09
城川古城(又名:宥州古城)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的城川古城遗址,始建于公元738年,为唐代宥州城。
城川古城(又名:宥州古城)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的城川古城遗址,始建于公元738年,为唐代宥州城。

千百年来,城川古城历经风雨洗礼,虽已变得斑驳陆离,但却依旧散发着古韵的芬芳,像一位历史老人守护着这片土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城川古城对于研究鄂尔多斯地区唐、宋、西夏时期的人地关系、民族关系及历史、政治、军事、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6年5月25日,城川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立西夏王国的摇篮
据文献记载,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朝廷将江淮各州放逐的胡人迁回,安置在原兰池州一带,以宽宥为名,置宥州。公元742年将宥州寄置于经略军城,原宥州更名为宁朔郡,后废。公元814年(唐元和九年)于旧宥州东北三百里新置宥州,以安置归附的党项民众。公元820年(唐元和十五年),再次将新宥州移至长泽县。因宥州后被吐蕃军队所破,公元824年重建,直至唐末。宋时属西夏。蒙元时废。据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朱士光教授等考证,城川古城即为公元820年前的长泽县城和公元820年移至长泽县的宥州城故址。

新宥州是唐王朝专门为内徙的党项族而设。在这里站稳脚跟的宥州刺史拓拔思恭,于公元880年(唐僖宗广明元年)因起兵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晋爵为夏国公,赐姓“李”。党项族因此在这一地区逐步强大,宥州城也随之成为建立西夏王国的摇篮。宥州城是西夏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也是西夏灭亡时最后一个被蒙元攻破的城池之一,因此,宥州城不仅为西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也是西夏国建立、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见证,在西夏的历史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可替代的实物史料
城川古城遗址位于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东北约2.5公里处。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731米,南北宽约590米。城墙由灰白色沙土夯筑而成,基宽3-10米,城垣残高2.5-5米,夯层厚15-20厘米,结构坚实紧密。东、南、北墙保存较好,墙上角楼、马面、瓮城清晰可见;西墙破坏较为严重,但基本轮廓仍然可以辨认。古城的东、南、西三面各开一门,外加筑有瓮城;古城北面虽不设城门,但在北城墙的中部,建有高大的夯土台基,为敌楼遗迹。南墙瓮城保存相对较为完好,东西约55米,南北约28米,瓮城南墙中部偏西处有一豁口,为瓮城城门所在。城墙四角筑有角楼,仅城址东南角角楼较为完整,其余三处均已破坏。各墙上均筑有马面,马面呈正方形,突出墙体10.43米,长10.82米。

城外四周修有护城河,护城河平面呈长方形,河道宽约20米,周长约为3054米。护城河的河水现今大都已经干涸,仅在城址东南角外有些积水。城墙以外与护城河之间设有护城壕,护城壕距城墙约26米。

据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资料显示,城内现已辟为耕地,早年地表遍布陶、瓦残片遗物。城址内文化层厚约1.5-2米,表土30--40厘米之下有厚约150--200厘米的黑色、黑灰色文化层,包含有大量砖瓦、陶瓷残片等。其中,器形有兽面瓦当、兽面盆、罐、碗、杯、瓮等,纹饰包含青花、剔花、草叶纹等。
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又对该城址进行了详细的复查,最终判定城川城址面积约为431304平方米。2006年5月25日,城川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川古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中的“古钱币文化”深受海内外旅游者的青睐。城内出土的古币从西汉到清朝应有尽有,其中以唐、宋的古币居多,但没有元、明两代的古币。其间各个年号的钱币有20多种,以唐朝“开元通宝”为盛,此外还有宋代的“太平通宝”“宣和通宝”“皇宋通宝”“圣宋元宝”以及清代同治年以后的部分货币,对研究我国古代经济、人文、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川古城遗址所在地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内蒙古东南部毛乌素沙地的交接地带,属于中国北方生态环境的敏感带和紧张带。城川古城的兴废,除了战争等人为因素的干预外,与奢延泽、毛乌素沙地等自然环境的变迁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城川古城遗址无论是在研究中国北方生态过渡带的人地关系、民族关系,还是研究奢延泽、毛乌素沙地历史环境变迁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研究鄂尔多斯地区唐、宋、西夏时期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城市建制、民族交往等方面无法替代的重要实物史料。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