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中看民族融合——盛乐古城遗址
来源: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2-07-02
盛乐古城遗址是内蒙古地区出土文物较为丰富、延用历史最长的古代城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客观且形象的物质资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历史的珍贵实证。
盛乐古城遗址
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西侧,耸立着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城遗址,那就是我国历史上北魏王朝最初的都城所在--盛乐古城。古城遗址现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盛乐行政村北1.5公里处,南距和林格尔县城12公里,北距呼和浩特市38公里,位于东经112°、北纬41°之间。古城东傍蛮汗山,北依大青山(古阴山),西濒黄河水道,南扼古道杀虎口,地处中原通往漠北的山口要冲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从古至今这里均是人类生存的好地方,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1964年,该古城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内蒙古文博界评选为全区十大古城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盛乐古城出土战国时期青铜剑
盛乐古城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1550米,南北2250米,占地总面积约349万平方米,墙体保存基本完好。古城遗址分为西城、南城、中城、北城四大部分。西城地层单一,仅存东城墙及南墙东段,边长310米,为春秋时期文化遗存;南城包括南墙、东墙南段与南北两区之间的一条东西横墙,地层内含春秋、战国、两汉以及北魏时期的文化遗存,始建于秦汉,魏晋沿用,南北长550米,东西长520米;中城位于南城的西北部,西南角已被河水冲刷,是因河而建的晚期城址,南北长730米,东西长450米,文化堆积最深处可达10余米,含战国、汉、魏晋、唐、辽金元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地层堆积较为复杂;北城面积较大,包括西南部城垣,东西长1450米,南北1740米,地层堆积相对较为简单,主要为隋唐时期文化遗存,始建于唐代。古城周围埋藏有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特别是在古城外围500米范围内墓葬更为集中。
盛乐古城出土汉代青铜壶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内蒙古各级文物考古部门对盛乐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从未间断,在城址及周边抢救性清理发掘了大量古墓葬和其他遗址遗迹。盛乐古城的考古发掘经历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设进行,特别是从20世纪末开始配合盛乐经济园区及周边设施的开发建设;此后的考古发掘工作重心转到配合盛乐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中。盛乐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最主要的特点是出土的遗迹、遗物所跨越的历史年代久远。
盛乐古城出土唐代铜镜
据史料记载,盛乐古城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其所处地区在商周至春秋时期为猃狁、北狄居住的“襄”地,战国时期属赵国的云中郡,汉为定襄郡成乐县,北魏时为盛乐都,唐代在此设立单于大都护府,辽代为丰州振武县,元代为振武城。古城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辽金元等历史发展阶段,城镇建置的历史长达2000余年,这在内蒙古地区属独一无二,在全国来说也十分罕见。因此,可以这样说,盛乐古城遗址是内蒙古地区出土文物较为丰富、延用历史最长的古代城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客观且形象的物质资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历史的珍贵实证。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