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太保
来源: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1-11-23
座落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额尔敦托罗海山丘上的敖包群,即由十三个排列而成,故称。
十三太保是汉族等对内蒙古地区一种敖包群的称呼。“太保”,古官名,三公之一,始于商代,后历代皆置。相传唐末李克用有义子十三人,皆官太保,时有十三太保之称。嗣后对由十三个单位组成的事物,多以十三太保称之。座落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额尔敦托罗海山丘上的敖包群,即由十三个排列而成,故称。
敖包亦作“脑包”、“鄂博”。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始见于清代,又称“封堆”。遍布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多以石块(或沙土)堆积而成,或以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插若干木幡杆,杆上挂缀各色绸、布条,有的于绸布上书写经文。包内有埋入铜佛像或金属利箭的。大小不一,多为单个体,也有七个或十三个并列成敖包群的,其中间的比两侧的大,为主体敖包。

敖包初为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逐渐成为民间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场所。每年定期举行祭敖包活动。旧时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各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人家多有自设的家敖包。解放前各地多设有掌“敖包”的组织机构,以摊派牲畜等方式向牧民进行剥削。解放后只作为路牌和界标保存下来,被誉为“草原上的灯塔”,“沙海里的航标”。
内蒙古一些社队、厂矿、牧场,常以其境内或附近的敖包为名,如“查干敖包”、“白云鄂博”、“宝日敖包”等。鄂温克族某些地方的敖包为一棵大树,称为“敖包树”,达斡尔族称“敖包”为“尚德”。
标签:
草原历史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