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村镇地名考,村落名来源,你知道几个?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10-19
在呼和浩特市辖区范围内,现有农村自然村落约3600个。形成最早、历史最长的是在五代和辽金元时期……
历史年代分布
在呼和浩特市辖区范围内,现有农村自然村落约3600个。

在这约3600个村落中,形成最早、历史最长的是在五代和辽金元时期,但这样的村落在村落总数中所占比例很小,大约在1%左右。

形成最晚的是在民国至本世纪初始即2001年,这样的村落在村落总数中所占比例更小,还不到1%。

大约有占村落总数10%的村落形成于明代。

而绝大多数现在的自然村落则形成于清代中前期,且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约一个半世纪内形成的村落,约占清代形成村落总数的80%,约占全市现有村落总数的70%左右。
语言分布
由于呼和浩特地区自古以来是我国许多游牧民族和汉民族劳动、生息、繁衍和杂居的地区,因而形成了多种民族语种的自然村落地名。又由于蒙古民族和汉民族在这一地区活动的历史较长,因而蒙古语和汉语的历史地名较多,这是呼和浩特地区自然村落地名名称的一个基本特点。

遵照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地名普查工作的指示精神,1981年2月至1982年5月,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设立了地名普查机构,组织专业人员,对呼和浩特市当时所辖地区范围的农村自然村的地名进行了一次普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广泛而深入的一次普查,基本上查清了呼和浩特地区各类地名的现状、历史及其变化发展的情况。

笔者对这个普查资料进一步进行了整理和归类,统计出呼和浩特地区农村(土右旗、托县、郊区范围)当时共有自然村落1138个,其中汉语村名735个,占自然村总数的64.6%;少数民族语音村名403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5.4%。
在少数民族语音名称的自然村落中,其中以蒙古族语音命名村名的有348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30.6%;
以藏族语音命名村名的有43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3.8%;
以满族语音命名的村名有12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1%;
以蒙古语音、藏族语音、满族语音命名村名的自然村,分别占少数民族语音命名村总数的86.3%、10.7%和3%。
命名类型
无论是以汉语命名的村落,还是以蒙古族、藏族语音命名的自然村落,其名称的含义,大致归为几种类型。

一是以地形或地貌特征命名的,如西梁村、小东沟、大东沟、江圪旦沟(位于沟旁的土丘处)、七道坝(村子附近为第七道梁)、西大塔(村附近有塔状山峰)、河滩、脑包(蒙古语意是村子附近有用石头堆砌起的敖包即石头堆)等等。

二是以名胜古迹命名的,如古城(托县古城即战国和秦汉时代的云中古城旧址)、石人湾(村旁有古代的数尊石人)、塔布秃力亥(蒙古语意为村旁有五座大土堆即五个古墓堆)、白塔(古丰州万部华严经塔所在地)、焦赞坟(传说是宋代将领焦赞的坟墓所在地)等等。

三是以村落所在的方位命名的,如北淖(蒙古语意为北面的小湖泊)、东地、南店、前一间房、城拐、南火盘等等。

四是以初始定居者的祖籍地或姓氏命名的,如代州营、忻州营、乔家营、寿阳营、郭家营、贾家营、寇家营、连家营、段家窑、杨家窑等等。

五是以工商业字号名称命名的,如四合兴、和顺店、安字号、巨字号、万全店、福如东、三圣泰、大兴昌等等。

六是以清代分号开放牧场或放号开垦土地的编名的,如十一号、三十号、郑家三号、樊家十五号、王家二十号、苗家二十九号、张家四十一号等等。

七是以初始入住的工匠艺人职业命名的,如石匠营、毡匠营、银匠房、祝乐沁(蒙古语意为画匠)、车铺、大豆铺、缸房窑等等。

八是以当地物产或物产特色命名的,如岛儿素(蒙古语意为出产煤炭之地)、韭菜沟、桦树沟、榆树庄、沟子板(蒙古语意为长野韭菜的地方)、黑兰不塔(蒙古语意为生长茂盛灌木丛的地方)等等。

九是以村舍房院的高低新旧、颜色形态命名的,如保素圐圙(蒙古语意为高墙大院)、旭泥板(蒙古语意为新房子)、依肯(克)板申(蒙古语意为大房子)、口可板申(蒙古语意为青色的房子)、善友板申(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房子)、白庙子、红房子等等。

十是以历史上在当地活动过的且有一定影响的官员或宗教等职务或人名命名的,如章盖营(满语官职名称)、甲兰营(藏语官职“甲郎”)、公布(藏语名叫公布的台吉)、民案(蒙古语意千户)、彭顺营(藏语一喇嘛名)、喇嘛营(台沟)、圪尔旦营子(满语官名嘎勒达的转音)、圪什贵(藏语执法喇嘛的职称)等等。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