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诸部的演变(下)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1-04-04
阿鲁克特穆尔即为日后的内扎萨克八部之祖。此八部为:科尔沁、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扎赉特、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落、茂明安、乌拉特。
内扎萨克八部
内扎萨克八部,始祖哈撒尔,为也速该次子,是成吉思汗的二弟,他从少年时代起辅佐成吉思汗,为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大蒙古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哈撒尔以“神箭”著称,“勇力善射”、“矢无虚发、应弦而倒”,有“大曳弓,九百步,小曳弓,五百步”之说。

成吉思汗曾说:“有哈撒尔之射,有别里古台之力,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后来,蒙古文献均称哈布图哈撒尔,即射箭好手哈撒尔。哈撒尔是蒙古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一员猛将,成吉思汗不可多得的谋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后,给予同母兄弟哈布图哈撒儿额尔古纳河和海剌尔河附近、石勒喀河至额尔古纳河一带的封地。这一地域的哈萨尔后裔以科尔沁为总的部号,内有乌拉特等较小的蒙古部族。哈撒尔妻妾甚多,相传有40子,但知名者不多,其中著名者有三:长子淄川王也苦,次子移相哥大王,三子脱忽大王。哈撒儿家族曾在中亚地区(呼罗珊)试图拓展领地,但统治时间延续很短,尔后大多数哈撒儿后裔均游牧于今天的东北地区(蒙东、黑、吉、辽)。

哈撒儿家族传至七世阿克萨噶勒代,其长子阿鲁克特穆尔,于公元1425年登上蒙古大汗之位,即阿岱汗。他将哈撒儿家族的势力扩展到兴安岭以南的兀良哈三卫之地。阿鲁克特穆尔即为日后的内扎萨克八部之祖。此八部为:科尔沁、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扎赉特、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落、茂明安、乌拉特。

现在兴安盟各旗县、哲里木盟绝大部分旗县、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和达茂联合旗的一部分、巴颜淖尔盟乌拉特三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彦郭勒蒙古自治洲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的一部分,青海省绝大部分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原来都是哈撒儿及其后裔所属部落。在中国蒙古族人口中,他们几乎占三分之二。
科尔沁部
嫩科尔沁部

科尔沁有好儿趁、豁尔臣、胡洛真、火儿赤、尔填等多种汉语音译名见著典籍。“科尔沁”一词源于鲜卑语,意为带弓箭的侍卫。科尔沁为“怯薜”执事之一,“怯薜”是从各“千户”、“万户”中精选年轻力壮、武术高强、箭法出众者组成二千人的“科尔沁”,连同“各千户内选拣得宿卫八千人”共同组成一万人的亲军。科尔沁这个军事机构,平时是负责护卫“帅帐”的卫队,战时为冲锋陷阵的主力。

这支侍卫军由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统领,称为“带弓箭的豁尔臣”。在跟随成吉思汗征战中,屡立战功。哈撒儿父子精湛的射箭技艺在蒙古人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长久地怀念他们。到了15世纪初,“科尔沁”由军事机构的名称演变成哈撒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成了著名的科尔沁部。

科尔沁部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明代中期东迁至嫩江一带。1410年,卫拉特部马哈木杀死了蒙古本雅失里汗(忽必烈系),1426年哈撒尔第八世孙阿鲁克贴木尔,在阿鲁台太师的拥立下以“元氏子孙已绝”为理由,即全蒙古汗位,号称阿岱汗。1432--1433年,阿岱汗和阿鲁台太师率领一部分科尔沁人东迁,到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松嫩草原)驻牧。从此,这部分科尔沁人就被称为“嫩江科尔沁”,简称“嫩科尔沁”。仍然留驻原地的科尔沁人,则被称为“阿鲁科尔沁”。

15世纪末,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漠北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六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每翼三万户。重新划分领地时,保留了科尔沁兀鲁斯(万户),尊称它为“阿巴嘎科尔沁”(叔王科尔沁),使之同六万户并立于蒙古。

当时科尔沁兀鲁思(万户)内部也分左右翼。左翼包括新明安塔奔、茂明安、乌拉特、塔打勒沁、卜打沁、阿勒塔沁、和郭尔罗斯七个部(鄂托克)。右翼包括克里叶特(克列亦惕)、噶滚贺什格、主亦惕、吐亦别滚、伊克明安和萨阿赤惕六个部(鄂托克)。科尔沁部在蒙古诸部中享有特殊地位,在军事方面对兀良哈万户有统辖权。明正德年间,达延汗之死,漠北兀良哈万户反叛,发生战乱。为避战乱,嫩科尔沁部于嘉靖年南迁到已西迁的兀良哈三卫之地驻牧。

1588年左右,嫩科尔沁部继续往西南扩展,遭到扎鲁特等内喀尔喀部的阻滞后,开始向开原东北边外的海西女真诸部居住的混同江口一带扩展,一时控制了女真的叶赫、乌喇等部。在此期间,嫩科尔沁与察哈尔大汗的关系是,时而联合进攻明朝边境,时而互相攻伐,总体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由于科尔沁部子孙繁众,到明末,奎猛克长子博迪达喇子乌巴什、爱纳噶、阿敏等分别占有嫩江东西两岸一带游牧的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扎赉特等部。

嫩科尔沁部活动范围,西从兴安岭山阴起,东至哈尔滨以东,北起嫩江上游,南抵混同江江口一带。这与北自齐齐哈尔南边,南至旧边墙的清代科尔沁部哲里木盟地区大不相同,清代的科尔沁部经过明末清初的多次征战和融合,最终形成了科尔沁十旗。

科尔沁部为同察哈尔部争雄,又担心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的强大的威胁,就与势力较强的叶赫、乌拉部结盟,后金天命年间科尔沁部的台吉们奉林丹汗的命令,曾几次同后金交战,保卫了自己的境域。

1593年,叶赫部首领布斋、纳林布禄联合科尔沁部首领翁果岱、莽古斯、明安等人及其所属锡伯、卦尔察、哈达、乌喇、辉发和满洲长白所属朱舍里路、纳殷路等九部兵3万人(其中科尔沁蒙古兵1万人)向努尔哈赤大举进攻,史称:“九部联军伐满洲”。

努尔哈赤古勒山一战,大破九部联军,“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马被陷,遂弃鞍,裸身,乘骣马逃,仅身免”。努尔哈赤并未趁胜进逼,反而主动修好,科尔沁部深感清太祖的大度,同时又不愿出现内受制于林丹汗,外树敌于满洲的局面,所以开始靠近满洲以抗衡察哈尔蒙古。

1624,科尔沁部首领与努尔哈赤于伊克唐噶哩坡,刑白马乌牛,正式结盟。这也是蒙古大汗第一次失去哈撒儿后裔的支持。1626年,努乐哈赤封奥巴为土谢图汗。1636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定国号为大清。对蒙古部族实行盟旗制,其时嫩科尔沁又分为科尔沁、郭尔罗斯、扎赉特、杜尔伯特等部。嫩科尔沁按满洲旗制编为10旗:科尔沁一部6旗,分左右翼各前中后3旗;郭尔罗斯一部2旗,分前后各1旗;扎赉特一部1旗;杜尔伯特一部1旗。这也就是人们所主的“嫩十旗”。

旗上置哲里木盟。奥巴之子巴达礼被封为土谢图亲王,去汗号;诏世袭罔替,领科尔沁右翼中旗;布达奇(哈布图哈撒尔十八世孙)封札萨克多罗札萨克图郡王,诏世袭罔替,领科尔沁右翼前旗;喇嘛什希(哈布图哈撒尔十八世孙)封札萨克镇国公,领科尔沁右翼后旗;蒙衮(哈布图哈撒尔十七世孙),于1648年封固山贝子,诏世袭罔替,领扎赉特旗。

科尔沁部在清朝入关和征服各部落的战争中,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为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位列二十四部之首,爵高位尊,俸银俸缎均高于其他蒙古各部,是清廷统治蒙古地区的重要依靠力量,与满洲贵族的关系也最为紧密。(顺治皇帝福临的母亲博尔济吉特氏即是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女儿;顺治帝可怜的第一个皇后也出自科尔沁部,是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咸丰年间勇冠蒙旗的僧格林沁即是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等等)

科尔沁人主要居住在今东北地区(蒙东、河北北部和黑吉辽)。科尔沁右翼前旗辖境相当于今科尔沁右翼前旗南部、乌兰浩特市、吉林省洮南市、通榆县及白城市的一部分地区;科尔沁右翼中旗辖境相当于今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吉林省通榆县的北部和白城市的一部分地区;科尔沁右翼后旗辖境相当于今科尔沁右翼前旗北部、扎赉特旗、吉林省镇赉和大安等县的部分地区;科尔沁左翼中旗辖境相当于今通辽市大部、科尔沁左翼中旗、吉林省公主岭市、梨树县、四千市和双辽县的大部、辽宁省康平县的一小部分地区;科尔沁左翼前旗辖境相当于今科尔沁左翼后旗西部和西南部、库伦旗一部分、辽宁省彰武县东北、康干县西部、法库县西北等地区。

阿鲁科尔沁

1432--1433年,哈撒儿家族传至十三世为图美尼雅哈奇,图美尼雅哈奇的次子巴衮诺颜,留牧于呼伦贝尔地方。巴衮诺颜的长子昆都伦岱青,其部称阿鲁科尔沁(蒙语“阿鲁”意为“山北”),以与驻牧到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科尔沁人区分。1546~1630年,隶属于察哈尔部。1630年归顺后金,1634年,阿鲁科尔沁部设前后两旗,崇德元年并为一旗,称阿鲁科尔沁旗,相当于今阿鲁科尔沁旗和开鲁县西南部地区。阿鲁科尔沁与四子部落,以及乌拉特、茂明安、翁牛特等部落统称阿鲁蒙古。
杜尔伯特部
杜尔伯特是蒙古语,汉语音译意为四的复数。杜尔伯特部属成吉思汗第十一代先祖朵奔蔑儿干之兄都蛙锁豁尔的后裔,“都蛙锁豁尔死后,其四子对朵奔篾儿干不以亲叔看待,弃而迁之,成为杜尔伯特氏”,分牧于呼伦贝尔以东地区。

金代,自成部落,徙牧于嫩江中下游左岸至通肯河、呼兰河右岸的松嫩草原一带。1547年,北元达赉孙库登汗,为收复“三卫”夷属,率察哈尔部迁至兀良哈人地区。时成吉思汗弟哈萨尔第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游牧于呼伦贝尔一带,为了辅佐达赉孙库登汗,从呼伦贝尔顺洮儿河、绰尔河东迁至嫩江流域。

奎蒙克塔斯哈喇死后,其长子博第达赉继续于嫩江沿岸生息。博第达赉八子爱纳嘎带领孛尔只斤氏部众,与当地杜尔伯特人长期共同生活,形成了新的以孛尔只斤氏为主体的蒙古部落,即杜尔伯特部。1624年爱纳嘎子阿都齐,偕科尔沁部台吉奥巴归后金。今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郭尔罗斯部
郭尔罗斯是蒙古语汉语音译“河”的意思。史书载有“豁罗刺思”、“火鲁刺思”、“郭尔罗特”等不同音译。历史上,蒙古诸部曾分为尼伦蒙古和迭儿列勤蒙古两大部。迭儿列勤蒙古又分16部,郭尔罗斯或作豁罗剌思,与弘吉剌特和亦乞剌思两部落同源,同属迭尔列勤部落。相传三部始祖与天女相爱结合,并生有三子(与满洲爱新觉罗家族的神话故事很相似)。

此事激起天庭大怒,三子被下令自天庭扔下人间,天母不忍,以金器相托降入人间,此三子即为郭尔罗斯、弘吉剌特和亦乞剌思三部落的祖先。弘吉刺惕部祖四世孙名“豁罗刺思”,郭尔罗斯氏族便出自这个人名。辽金时期,郭尔罗斯部徙牧于松花江与嫩江下游沿岸地区。

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遣弟哈布图哈萨尔征郭尔罗斯部,郭尔罗斯部成为哈萨尔的属民,构成科尔沁万户的一支。明朝时哈萨尔十六世孙乌巴什占据了郭尔罗斯之地,即以为所部号。子莽果仍之。与古郭尔罗斯人共同生活在此地,隶奴儿干都司撒叉河卫。郭尔罗斯部二旗附科尔沁左翼,天聪七年,台吉古木及布木巴降后金,后封古木弟桑阿尔赛辅国公,世袭掌前旗,布木巴镇国公,世袭掌后旗。

其所部东界盛京永吉州,南界盛京边墙,西及北界科尔沁,后以松花江为界将郭尔罗斯部分设前后两旗。今黑龙江的肇源县和肇州县,还有绥化地区肇东市清朝时候是郭尔罗斯后旗,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岭县、德惠县、农安县、乾安县及长春市一部分地区,是当年郭尔罗斯前旗的主体部分。
扎赉特部
扎赉特部是哈萨尔第十六世孙阿敏的后裔。为蒙古语“农耕”之意;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五世孙博第达喇将科尔沁部以河划界,分给自己的儿子们做牧地,其九子阿敏分得嫩江以西的绰尔河流域,始号扎赉特部。

1624阿敏子蒙衮随科尔沁台吉奥巴降后金,赐号达尔汗和硕齐,徙牧于嫩江西岸。清代隶内蒙古哲里木盟属科尔沁右翼。1648年,叙功追封固山贝子改扎赉特部为扎赉特旗建制。今兴安盟有扎赉特旗,泰来县曾经是原扎赉特旗王府所在地。
四子部
哈撒儿家族传至十三世为图美尼雅哈奇,图美尼雅哈奇的次子巴衮诺颜,留牧于呼伦贝尔地方。巴衮诺颜的三子诺延泰(哈撒儿第十五代孙),生有四子;长子僧格,号墨尔根和硕齐;次子索诺木,号达尔罕台吉;三子鄂木布,号布库台吉;四子伊尔扎木,号墨尔根台吉。四子执政后,各有自己的领地和属民,兄弟间仍亲密无隙。

随着领地的扩大和部众的增多,发展为爱玛克(部落),所部被称为“四子部”(意为四个孩子的部落)。阿鲁科尔沁部归附后金皇太极政权后 ,四子部落也于此时在伊尔扎木带领下和阿鲁科尔沁部一起归附后金。从此,科尔沁部、阿鲁科尔沁部、四子部等以忠诚的纽带和效忠誓言与爱新觉罗家族的荣誉和血统联系在一起,有清一季,倍受恩宠,直至清朝灭亡。

四子部落蒙古族自呼伦贝尔迁徙到现在的四子王旗境内驻牧,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原有游牧地疆界,因区划调整、垦牧等原因缩小了许多。四子部于1636年建旗,属外藩蒙古内札萨克旗。初封鄂木布为和硕札萨克,1649年晋封多罗郡王,并率全旗户丁迁徙到今乌盟四子王旗境内。

“四子部落札萨克多罗达尔汗卓哩克图郡王游牧,东至什吉冈图山,接苏尼特右翼旗界;南至伊柯塞尔拜山,接察哈尔镶红旗界;西至巴彦鄂博,接归化城界;北至沙巴克图,接喀尔喀后路图什业图汗(即土谢图汗)部左翼中旗界;西南至查甘和硕,接察哈尔镶蓝旗界;东北至额尔柯图鄂博,接喀尔喀后路图什业图汗部左翼中旗界;西北至查尔山,接喀尔喀后路图什业图左翼中旗界。1630年附清后,1636年初封鄂木布为旗札萨克,赐达尔罕卓哩克图号,1649年晋封多罗郡王,相传13代15位王爷,统治本旗达313年。
茂明安部
茂明安部,在张家口外,至京师千二百四十里。东西距百里,南北距百九十里。东喀尔喀右翼,西乌喇特,南归化城土默特,北瀚海。卫拉特蒙古有一个明安部落,从那里分出许多支系。茂名安部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嫡系后裔。

哈布图哈萨尔十三世孙鄂尔图鼐布延图子锡喇奇塔特,号土谢图汗。有子三:长多尔济,次固穆巴图鲁,次桑阿尔济洪果尔,游牧呼伦贝尔,均称阿鲁蒙古。多尔济号布颜图汗。子车根,公元1633年,因其部明安姓氏较多,因而车根自号所部为茂明安部,率千户由呼伦贝尔西迁,驻牧于呼伦贝尔的沁查干朝鲁、钦达穆尼额尔德尼、查呼日台那林高勒一带。茂名安的一支随喀喇沁部东迁,成为喀喇沁各旗居民。内蒙古西部明安一般汉语姓千。

1633年,茂明安部车根归附后金。翌年,茂明安部的台吉陆续归附后金。皇太极为前来归附的茂明安部举行了盛大的庆宴,并赏赐甲胄、雕鞍、银币等。自此,茂明安部告别故土,边征战、边迁徙,开始了为清朝征战的历程。1664年清廷封车根长子僧格为札萨克一等台吉,赐牧于艾布盖河源,为茂明安旗,今达尔罕茂明安草原。1735年,清廷指定给茂明安部落旗的牧地是:在张家口外800里。东界喀尔喀右翼、西界乌拉特、南界归化土默特、北界瀚海。

茂明安部一直保持着祭奠其先祖哈布图哈萨尔的传统习惯。1633年,车根与其父固穆巴图鲁率所部归附后金时,就把哈萨尔的祭奠欧日戈(纯白蒙古包)随部携带,一直延续至今。哈萨尔的祭奠活动每年举行5次,即农历2月27日、5月27日、7月27日、10月27日和除夕之夜。茂明安旗札萨克一等台吉由僧格至那楚克道尔吉世袭十一代。
乌拉特部
乌拉特部,在归化城西,至京师千五百二十里。东西距二百十五里,南北距三百里。东茂明安及归化城土默特,西及南鄂尔多斯,北喀尔喀右翼。乌拉特系蒙古语,意为“能工巧匠”。在史籍又有乌喇特、乌拉忒、吴喇忒、吴拉忒等不同译称,属科尔沁部的一个分支。

乌拉特部落是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嫡系后裔。哈萨尔十五世孙布尔海,游牧呼伦贝尔,号所部曰乌喇特。1425年,瓦刺部(卫拉特)攻破科尔沁部,科尔沁一支在哈萨尔十五世孙奎孟克塔斯哈喇的率领下,被迫退居嫩江流域,1438年、1448年,瓦刺部接连两次攻破依附兀良哈部的科尔沁部。

这一期间奎孟克塔斯哈喇的两个弟弟巴衮诺颜、布尔海为避瓦剌征服东蒙古的战乱之难,率部避居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喀河之间,布尔海始号所部为乌拉特。子五:长赖噶,次布扬武,次阿尔萨瑚,次布噜图,次巴尔赛。分乌喇特为三,赖噶孙鄂木布,巴尔赛次子哈尼斯青台吉之孙色棱,及第五子哈尼泰冰图台吉之子图巴,分领其众。此时,居于贝加尔地区至黑龙江中游的原科尔沁蒙古诸部统称为阿鲁蒙古。

1632~1633,皇太极以武力和和亲政策相继征服阿鲁蒙古诸部,使各部降附后金。1633年,布尔海曾孙鄂木布、图巴二兄弟率侄儿色棱以及部众归顺后金,乌拉特部内迁呼伦贝尔草原的呼布图奈曼查干、图门乌力吉一带。1634年起,乌拉特部随从后金大军攻打明朝、高丽(朝鲜)、喀尔喀蒙古及山海关内外,立有战功。1648年,清廷为巩固边疆,对归顺的蒙古族上层“表其功,赐厚禄,封牧地”,将乌拉特部分置为乌拉特前、中、后三旗,并赐牧地于河套北、阴山、狼山、乌拉山(木纳山)之间。

1649年秋,乌拉特三旗由科尔沁分族西迁,由呼伦贝尔起程,1652年抵达所赐徼牧地。同时,将驻牧于此地的艾毕日米德札黑齐匪部追赶到喀尔喀蒙古境内,把散居此地垦荒种田的汉民也迁往长城以南闭耕放牧。为防御阿拉善厄鲁特部东犯,清廷谕乌拉特部落旗出兵镇守中西边关隘口。

乌拉特后旗镇守昆都仑沟、五当沟,把守黄河的大树湾渡口;乌拉特中旗镇守哈达莫勒口子;乌拉特前旗镇守毛尼胡硕(西山咀),把守黄河坦盖木独渡口。乌拉特部三旗札萨克同驻哈达玛尔,分民而不分地,未划分旗界、苏木界。前、中、后三旗依蒙古族习惯则称左中右三翼,故根据各札萨克衙门,镇守隘口的位置,习称前旗为西公旗(亦称克公旗),中旗为东达公即中公旗(亦称巴公旗),后旗为东公旗(亦称喇公旗)。

乌拉特三公旗疆域:东界茂明安旗,南界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今达拉特旗),东北界喀尔喀右翼旗(达尔罕贝勒旗),西界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今杭锦旗),北界瀚海。东南距京师1520里,在归化城西360里。行政上隶属原乌盟。乌拉特部蒙古族主要居住在今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中、后三旗,达茂联合旗、包头市、集宁市也有少部分居住。
喀尔喀五部
15世纪末叶,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漠北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六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每翼三万户。喀尔喀万户属左翼,共十二部,以分布于喀尔喀河得名。

内五部居喀尔喀河以东,巴图孟克封授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因其子虎喇哈有子五人,形成漠南内五鄂托克喀尔喀集团,称喀尔喀五部。巴图孟克死后,内五部逐渐南徙,清初编旗,属内札萨克。它主要驻牧于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今辽宁阜新一带地区)。东临叶赫部,西接察哈尔部,北靠科尔沁部,南连明朝的广宁(今辽宁省北镇满洲族自治县)。

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札赉尔珲。外七部称外七鄂托克喀尔喀,后称“喀尔喀多伦和硕”(即喀尔喀七旗),即后来的漠北蒙古。每个鄂拓克里面包含着各种名称的部。虎剌哈赤有五个儿子,他们分别统率喀尔喀万户的五部。长子乌巴什卫征统率札鲁特部;次子苏巴海统率巴林部;三子乌班贝穆多克新统率翁吉剌特部;四子索宁岱青统率巴岳特部;五子舒哈克卓里克图统率乌齐叶特部。16世纪中叶达赉逊库登大汗统率下的左翼察哈尔、喀尔喀两个万户东迁。

1628年,巴林部为察哈尔所破,苏巴海之孙色特尔等率领巴林部投降后金。改封色特尔之子塞布腾郡王,主右翼,满朱习礼为贝子,主左翼,袭封。右翼、左翼同游牧地,当潢河(西拉沐沦河)北岸。东界阿噜科尔沁,南界翁牛特左翼,西界克什克腾,北界乌珠穆沁。
弘吉刺惕部
弘吉刺惕部,为古老的蒙古部族之一。该部最早见于《辽史》、《秘史》,一般用其复数形式,译作翁吉刺惕。《黄金史》等蒙文文献与《蒙古源流》写法一样,因此,弘吉刺惕这个译法较符合原文的音值。

据《史集》记载,弘吉刺惕是远古传说中的涅古思的后代,属于蒙古迭儿列斤部。据说,弘吉刺惕部是最先离开涅古思和乞颜二人生息的摇篮“额尔古讷昆”的,他们是从一个“黄金壶”里出生的三个儿子的后代。弘吉刺惕出自其长子一系,亦乞列思和斡罗忽讷惕出自其次子一系,合刺讷惕和弘里兀惕出自第三子一系(今巴林右旗弘吉刺惕人中均有这些姓氏)。

最初,弘吉刺惕部的游牧地在今呼伦贝尔地区的根河,得尔布尔河,额尔古纳河流域。因为这个地区分给成吉思汗之弟拙赤哈撒儿为封地,所以又对弘吉刺惕部另行分赐了封地。今居住在巴林右旗的蒙古族人口,其部源主要有二,其一是巴林部,其二是弘吉刺惕部。
翁牛特部
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封地,在临潢(今巴林左旗林东)东北方,元代的泰宁路(在今吉林洮儿河流域和前郭尔罗斯县一带),东至嫩江和松花江交汇处以西一带。另外,别勒古台的孙子爪都,曾被忽必烈汗派驻辽阳行省的陈河(今黑龙江汤旺河)一带任探马赤。

因此,别勒古台的后裔有一部分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根据蒙古文献记载,他们所领有的部落称为翁牛特。合赤温后裔的属民、别勒古台后裔的属民、斡赤斤后裔的属民,在这一带游牧,由于这三部分经常在一起活动,被外界视为一体。另据《蒙古游牧记》载:元太祖同母第三弟诺楚因,其后裔蒙克察罕诺颜,有二子,长子巴颜岱青洪果尔诺颜,号所部曰翁牛特。

翁牛特意为“神圣的山”,原部人信奉山神由是得名。这个敬仰山神的风俗,可以追溯到历史遥远的东胡民族,战国时的东胡败于匈奴,其部溃退,余部保乌桓山的称乌桓,保鲜卑山的称鲜卑。鲜卑山有人考证称其为“吉祥的山”,这与“神圣的山”含义近似,习俗与乌桓相同。翁牛特部保留敬仰山神的古老习俗,从这个方面讲,翁牛特部很可能是乌桓人北迁到嫩江流域的后裔。

翁牛特,兀良哈(乌梁海),兀济叶特组成山阳万户,明人称之为兀良哈三卫,构成了北元蒙古汗国的三大势力之一,兀良哈三卫与东蒙古(鞑靼)和西蒙古(瓦剌)三足鼎立。蒙古达延汗时代,东蒙古复兴。其后,东蒙古各大万户东迁并吞并了兀良哈三卫。东蒙古内部还曾有过一支强大的翁牛特部落,也为哈赤温的属民,驻牧地在今内蒙古河套地区。

在其首领毛里海太师的统治之下曾经相当强大,与当时称霸蒙古的喀喇沁万户博来太师战事不断。毛里海太师最终打败了博来太师,雄居蒙古政坛。但好景不长,科尔沁人刺杀了毛里海太师,其后翁牛特部落也渐渐衰落而不为人知了。天聪七年,济农索音、贝勒东率所部降后金,后将其分为二部,封索音郡王,主右翼,东贝勒,主左翼,并袭封。所部东界阿噜科尔沁,南界喀喇沁及敖汉,西界热河禁地,北界巴林及克什克腾。翁牛特部主要分布于翁牛特旗,翁牛特人以部落名为姓氏,部分改汉姓为高氏,包氏,敖氏。
阿巴噶部
阿巴嘎蒙古语“叔叔”之意。因部落首领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弟别里古台后裔,故将其所率部落称为“阿巴嘎”部,延用下来。明属察哈尔,1639,塔尔尼库同曾孙多尔济率所属迁回漠南,归附清朝。嘉庆间,两旗间各有佐领十一。牧地近库尔察罕诺尔,约今内蒙古阿巴嘎旗。

阿巴噶左旗地域为东接浩齐特,西邻阿巴哈纳尔右旗,南起正蓝旗察哈尔,北抵阿巴哈纳尔左旗,大体相当于今天的锡林浩特市。阿巴噶右旗位于苏尼特东部。旗地东妆阿巴哈纳尔右旗,南接正蓝旗察哈尔,西与苏尼特旗相邻,北和达里冈爱牧石交界。大体相当于今天的阿巴嘎旗西部。
阿巴哈纳尔部
阿巴哈那尔为“叔父”、“伯父”之复数。首领为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后裔。明末附属于喀尔喀车臣汗。崇德间,台吉塞冷、董夷思拉布来降,后封董夷思拉布贝子,主左翼,塞冷贝勒,主右翼,并袭封。1665归附清,设左右翼两旗。嘉庆间,左翼旗有佐领九,右翼旗有佐领七。牧地在锡林河畔,约当今内蒙古锡林浩特市。

阿巴哈纳尔左旗牧地康熙四年初定时,游牧在阿巴噶左旗之北,相当于今天的锡林浩特市北部。清末,阿巴哈纳尔左旗渐处于阿巴噶左旗之东,浩齐特右旗之西,南邻克什克腾,北交喀尔喀蒙古。这一位置大体相当于今天锡林浩特市东部和东乌珠穆沁旗西部的一小部分。阿巴哈纳尔右旗旗地东及东南与阿巴哈纳尔左旗相接,南和正蓝旗交界,西和西北同阿巴噶右旗(今阿巴嘎旗西部)毗连,北和东北同达里冈爱牧厂接壤。清末时,阿巴哈纳尔左旗渐处于阿巴噶左旗之东,旗地则大体相当于今天阿巴嘎旗东部的狭长地带。
标签:
蒙古族历史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