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的古丰书院(丰州书院)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10-26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清朝第41位任归绥道道员安详创建“古丰书院”(“丰州书院”)。因呼和浩特地区古时称丰州而得名。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清朝第41位任归绥道道员安详创建“古丰书院”(“丰州书院”)。

因呼和浩特地区古时称丰州而得名,古丰州城址在现呼和浩特赛罕区白塔村。

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归绥道台衙门原地扩建建立归绥中学。之后于1954年改学校名称为“呼和浩特第一中学”,沿用至今。
学院历史
光绪二年(1876年),满族官员阿克达春新任归绥道台,他对祭孔时只能当陪祭官很不甘心,于是上书给山西藩司,以崇敬儒学为名,要求另立文庙。当然,清末归绥两城的汉民日益增多,客观上也有祭孔和子弟入学的需要。山西藩司批准归绥道就地筹款修建。

在选择庙址时,阿克达春看中了杨家巷义学所在地。义学是指官员、富绅捐资或地方集资兴办的免费学塾,具有公益和慈善的性质。

归化城最早创办的义学叫古丰义学,《归绥县志.教育志》载:古丰义学,在道署(即归绥道台衙门)西北隅,创始无考。嘉庆八年(1803年)重建。延两师授课,修脯月各十两;生徒三十人,茶水月银三两;考课奖赏,每季银八九两。归绥道德纶(嘉庆七年任归绥道台)定为每岁由归化厅捐银五十两,绥和萨清托五厅各捐银三十两,归萨两巡检(带兵武官)各捐银十两,不敷者由道自助。
道光年间,义学由道署迁至北面的杨家巷路北,俗称杨家巷义学。

光绪三年(1877年),阿克达春将文庙建成。但论起建筑规模,这座文庙要比土默特文庙、八旗文庙都小得多。文庙也是座北朝南,庙的南面,是一座稍向北退的戟门。戟门的对面,杨家巷路南有一照壁。戟门两侧围墙呈外八字形。庙内仅有正殿三间,东庑、西庑各三间。北文庙建成后,每年春秋仲月,便由归绥道台率属致祭。

古丰义学校地因兴建文庙,阿克达春便将义学移到偏院,并由文庙管理。

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阿克达春在归化城又新建四所义学,并保证了运转经费。这一年,古丰义学发展为“古丰书院”。《归绥县志.教育志》载:古丰书院,在旧城太平召东南,光绪十一年创设。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下令将全国所有书院,分别改为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经过约两年筹备,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古丰书院正式改为归绥中学堂。但“事属草创,规模狭小,仅收学生三十名,即以旧有院长为堂长”。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湖北人胡孚宸任归绥道台,至宣统二年(1910年)离任。史载:胡公在任五年,于兴办归绥学务厥功甚伟。筹集巨额资金,发给各县商息后购置学田三十余顷。次弟拓展校基,添置堂舍。对于中学学生,朝夕督课维勤。每遇课期躬亲校阅,仍进诸生口讲指画,娓娓不倦。时捐鹤奉给奖高才生,以资鼓励。堂内经费有不敷时,则举廉奉以充之。

胡道台还在归绥中学堂讲室前撰一对联:重译共轨文,异学分歧,愿多士勿忘国粹;十室有忠信,及时淬砺,虽边地岂乏人才。

在此期间,归绥中学堂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师生人数已达200余人。
为了给归绥地区新设小学培养师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学堂将年长学生编成一个师范班,称附设师范学堂,此为归绥地区师范教育之始。同时又附设模范高等小学堂,以作各厅办理小学之表率。

民国元年(1912年),归绥中学堂与绥远中学堂合并后,改为归绥中学校,为当时呼和浩特地区的最高学府。

新中国成立后,归绥中学在原归绥道台衙门原地扩建。于1954年改称呼和浩特第一中学至今。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