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油坊《这里是草原之旅蒙晋商字号》(1)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10-04
在清朝年间,包头,“田油坊”确是遐迩闻名的巨商富户。它拥有二三千亩耕地,垄断了整个穿行店一条街,囤积居奇。随着包头商业的兴起。“田油坊”崭露头角,一跃成为包头商号大亨。
在清朝年间,包头,“田油坊”确是遐迩闻名的巨商富户。它拥有二三千亩耕地,垄断了整个穿行店一条街,囤积居奇。随着包头商业的兴起。“田油坊”崭露头角,一跃成为包头商号大亨。
一、勤劳起家的田氏兄弟
大约在清道光晚年,山西河曲董家庄的贫苦农民田开生和田开成兄弟俩,担挑儿子,带着一些锅碗盆勺和简陋行李逃荒来到包头,起初在乌拉山,靠砍山木做农具,维持生计。后来,又迁到离城较近的二道沙河租地耕种。因田开成和其子田大旺相继夭逝在外,田开生父子心灰意懒,又回老家居住数年。田开生想到口外谋生比家乡容易些,便拖带其子田成仁又返回二道沙河。

此时田成仁已长大成人,便受雇于王家圪旦财主王羊羔家当了长工。由于田成仁干活勤快,营生实在,为人憨厚,长相颇俊,被王羊羔看中,便把闺女许配给他。此时,田成仁有了靠山,用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钱财,向本村农民王儒买下耕地70亩,成为自耕农,家境日益兴旺。冬季农闲没事干,他瞅准了开油坊有利可图,在岳父的资助下,办起了榨油小作坊。种地收益多了,吃穿不愁,油坊收入,成为聚财的有效途径。有了钱就置房买地。先在本村买下六顷地,后又在黄草洼、前营子、四道沙河和毛凤章营子买下土地1,700亩,并又建起一座大油坊,便奠定了“田油坊”发家致富的基础。
二、包头商业的兴起田油坊大显身手
1923年,京包铁路通车,包头成为西北皮毛集散地,商贸随之兴盤繁华起来。田油坊的主人向召梁蒙族巴家,用低价长期租赁了大量地产,经营起房地产和商业来。这时商业网点大量涌现,以前荒凉冷落的地方,逐渐为街道,建立商店。田成仁拥有的穿行店产业,成为兴商办店的中心地带,争相筹建商号,同田订立契约,自建店堂,求得尽快投入营业。田成仁因财力有限,只把穿行店一条商业街建了简易铺面约三分之一,所余三分之二采取自建店铺,数年免收房租,免租期限过后,开始收取房租,因之穿行店商业街形成。在这宽仅3米,长约300米的小巷内,先后营业的大小商店数十个,小摊小贩数量更多。

最早的是民国元年开设的“天元楼首饰店”、民国三年的“穗铭号绸缎呢绒庄”、“裕康号绸缎呢绒庄”、民国五年永升斋鞋店”。此后在民国十八年至廿七年间开设的“福和成布店”全顺成服装店”、“恒大号百货店”、“天诚信五金刀剪行、义聚和杂货店”、“永发成杂货店”、“永发厚杂货店”、“聚兴和杂货店”、“义顺和布店”、“福康号布店”、“老三顺鞋店”、华商石印局”阳多成衣铺”、“梁记修表铺”、“义记糖果糕点店”、“大盛川票行”、“宏泰城估衣庄”、"谦慎石印局”、“吴记小百货店”、“复兴棉布店“曹记宏兴瓷器庄”、“郭记五金铜制品铺”、“吴记百货杂铺”和“德和公鞍靴铺”等。其中颇负盛名的“穗铭号”、“裕康号”、“恒大号”和“永升斋”都是大字号。此外,当有布正、中西成衣、毛衣毛棉袄、老少鞋、毡毯鞋帽、金属制品、中西成药、丸散膏丹、儿童玩具、风筝空竹、大小百货等设推商贩百余家,商品种类齐全,交易甚为活跃。尤其是逢年过节,时令商品,如爆竹纸张、年画对联、调料香火、干鮮果品、童装鞋帽等,最为畅销。顾客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热闹异常。因而租房不断上涨。知情人讲,一间铺面最贵时月租金为五块现洋,摆摊的每天收两角地盘费。虽然租金没有精确数目,老人们常常听人们说道,田家每天平均能收一个银元宝(即50两银子),初步估算一年收元宝360个(合18000两银子),具此一项足以说明田油坊的財富之巨了。

田油坊的自营商店两有六、七处之多、其一是义盛泉巷的粮店,即此巷的14号院,计房舍27.8间,1945年分给田春发所有;其二是官井梁油坊,位于官井梁北段47号,拥有100多间房含;其三是吕祖庙街和五保巷房共60多间,以及老道巷房产40多间,开办的田氏小学。于1940年学校停办后,日本侵略者将此校含给中学占用。此外,财神庙街西段路北天合永巷东,共有百余间房舍与他人,开有“公益号面铺”及磨坊等。
其他房产,昌祖庙街北21号,有一四合院,砖木结构房屋40多间;五保巷8号,有一四合院,砖本结构房星20多间;蔺三巷21号,砖本结构房屋20多间。
田油坊,仅在包头(即现在东河区)据不完全统计,就有10处院子,427间房舍,还不包括穿行店整个一条商业街。
三、农村的产业和经营手段
田油坊的发家起源地是在二道沙河。于光绪初年,在二道沙河建了一站放五,六亩大的四方大院,四边各长60米,筑有围墙。大门坐北朝南,基的条石,墙面一色青砖砌就,屋顶为两出水石板瓦复盖,屋脊高大,四角有飞檐角兽斗拱,前檐扣有猫头瓦当滴水,显得古朴典雅。进入大门,有一通道,竖有三个拴马石柱,其北建有照壁,长7米,高5米,条石为基,青砖为墙,并镶嵌有花墙。通道两侧分别建有粮仓、伙房及棚圈等,后置有大厅、正房东西房、客房和碾磨坊和油坊等,计有房舍200多间。院内有水井1眼,门外有大场面。

田油坊于光绪中期,在黄草注洼、前营子买下土地1200亩之后,又在黄草注建了三亩大的庄院,计有40间伙房、居室、碾磨等,鈍属经营农事用房。
田油坊经营农业约有四五十年,先是自营1100亩,后又增至1200亩,全靠管家、领工头管理经营。大管家杨林鹤,一直管到1950年。领工头先后有田二响、李守义、杨四、杨五、刘巴六、朱保等。此外,还有田喜仁、高子狗、田生贵、刘刀石、刘巴、王三虎、田元宝等领料着黄草洼一带的大片耕地。
雇工数量较多,长短工合计约在120多人,其中长工20多人。常年在田油坊于活的有饲养员、炊事员和车倌等。

田油坊对长工管的较严。以拉大粪为例,要求清晨进城到大商号拉大粪。二道沙河的车倌,在官井梁田油坊吃早饭,每人赶牛车两辆,黄草洼的车倌,每人赶牛车三辆。规定上午拉两趟,下午拉一趟,车倌们走得早,要在城门口等候开城门,生怕完不成趟数。
经营较比粗放,秋天不耕翻,春播不倒茬,只是在施肥上下功夫,每亩上大粪三车,平均亩产可达四、五斗,旱地能有这样的产量,在当时就算较好的了。
除自营部分外,尚有数百亩出租给由忻州来的农民耕种。忻州人武老枝,武金海、武元先、杨延田、二海正数十人租上田家的耕地种瓜拢葱,开始每亩收租银二、三元,以后又涨到五、六元,进入40年代末,涨至八、九元。按每亩收租银元5块计算,仅此租银约在三千元以上。另外,尚有数百亩由佃农租种,好地按三七或四六分成,次地按二八分成。

田油坊对长短工的待遇,也是掌握有序。不论长工短工,都免费供食宿。早饭吃酸粥,午饭吃干饭,晚饭吃稀粥,管家还按饭量大小衡量工人的力气大小,他们认为饭量小的干活没动,就不愿要这种人打短工,为的是能干出营生。每逢初一、十五改善次伙食,吃顿素糕、莜面荞面之类;过端午节给吃凉糕;过中秋节给吃月饼、饺子;过大年给吃饺子,炸糕、肉烩菜、喝白酒,歇工五天。除雨天不能作业外,平时无休息日。长工月工资约能买杂粮300斤。短工是按亩计算,如锄地一亩地给三升杂粮。日清月结,不拖欠,因而愿到田家打工。
四、田油坊的经商手段
田油坊开始榨油,系木制榨油机,利用农闲时间,雇上几个油大师傳,给其岳丈王羊羔加工油料,榨油后的麻糝统作料用。也为村里人以油料换食油提供方便。比如一斗葫麻换油7.5斤,一斗麻子换油4斤,一斗黄芥换油6.5-7斤。这两项前者收加工费,后者以料换油,出售的油饼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此后,田成仁于民国三四年又建起一座大油坊,即官井梁油坊、这座油坊是一处拥有百余房舍,配置着大油柜六个,每个油柜可装油5000斤,共能贮油3000斤,职工人数达二十人左右,榨油设备是旧制大油梁轧榨,生产能力较高。所榨油脂,除销售给当地居民食用和照明外,其余由包头的胡正业,贩运到晋北一带销售。

田成仁创办的复顺恒粮店,座落在穿行店拐弯处,于民国六年开业。粮店是买空卖空的“市口店”。由赵玉贵任经理,店员20人左右,分会计、跑街、勤杂等组。会计掌管店内财务与店外往来;跑街的从事治谈粮出生意;動杂负责炊事、烧水和卫生等杂务。跑街的先后有张凤鸣、张如彻、周明和张汝才等多人。他们伙同掌柜,及时掌握市场粮价行情,予测未来粮价变化,采取或囤积或倾销的办法,垄断粮食市场。

一是记“九九消寒图”予测是否风调兩顺,粮食收成好坏,例如三个九都刮西北风,来年三伏必有大雨,推断出“伏里有雨,五谷丰收”的结论,作为经销粮食的参考“市口店”有一套店规公约,按春(正月)、夏(四月)、秋(七月)、冬(十月)四个“标期”和八个“罗子”,即二、三、五、六、八、九、十一、十二月为交易结算期,到期时不论赔赚,都得结算付款,不准拖延。因而开“市口店”的都必须是拥有大量财产,又有大商号作保,才准于开设。交易地点。在各大粮店,轮流举行。每天两次交易,上午11时和下年6时,生意成交,“市口店”要向卖主收取二分手续费,向买主收取一分手续费,然后书写一式两份帖子,写清购销粮食品种数量、每石价格、结算日期,加盖商号公章,交给买主的叫倒出帖子,记在账上的叫定帖。

民国十七八年,包头大旱,颗粒无收,粮价飞涨。田家开设的“复顺恒”、“复顺永”二粮店,乘机购进大批杂粮,国积起来,企图牟取暴利。收时每石20多元,粮价涨至每石30多元时,仍然看涨不愿出售。翌年粮食收成很好,杂粮每石跌至四五元,因此,两粮店破产倒闭。当然粮店收取佣金,斗秤上的作鬼,以及囤积中获得大利暴利,还是常事。因手头无有具体事例就不引例证了。

粮行、油坊对工人的待遇是较低的。除对油坊、缸坊的大师傅月薪10多块大洋外,一般工人月仅三、五元,随时可以退。学徒是管饭没工钱,三年期满可装为店员。店员工资一般是月薪三、五元,按店员的成绩,时间长短定,拢络店员的手段是给店员带身股,可参与三年一次的分红。身股常几不等,最高者是经理,身股可达一股。这一参与分红的身股制,食把店员紧紧拴在为资方赚钱的车轮上流动,为资本家不遗余力的操劳,有的也走入了资本家的行列。
五、走向衰败的因果关系
田油坊由兴起到衰败也是较快的,田油房家境日益衰败,农业生产一蹶不振。

起初是把前营子、黄草准的耕地700亩卖给马姓回民,后又因早地收成不高,利润较小,把经营重点转向商业田油坊本来是田家的经济支柱,从1930年包头成立电灯面粉公司后,在城内安起万盏电灯,照明用油大减,油坊濒临破产。

继之,两粮店因国积粮食,牟取暴利,又以赔本而倒闭,再加上后继无人,子孙后代,过着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挥霍无度,又无经商本领,听凭管家经理摆布,再加上弟兄间分家中的争吵,以及因社会动荡,收租无着,便以拍卖房地产过日子。

一直到解放时仅留下个空売,于1951年土改时,才将二道沙河和黄草注的两处房产、耕地分给农民,从此结束了田油坊富商大地户的生涯。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