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的文化艺术
作者:节选自中国政府网
日期:2020-09-27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达斡尔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民间文学、音乐、舞蹈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达斡尔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

达斡尔族有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祝赞词、民歌和民间舞蹈歌词在内的民间文学作品,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其内容丰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也是其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艺术再现。

民间故事是达斡尔族民间文学作品中数量最丰富的一种体裁。有人物故事,例如《阿波卡提莫日根》、《德布库的传说》;有动物故事,例如《套嘎沁脱险》;有生活故事,例如《阿拉塔尼莫日根》,有萨满故事,例如《尼桑萨满的传说》、《德莫日根和齐尼花哈托》;有“莽盖”故事,例如《去杀莽盖》、《天神战胜莽盖》。“莽盖”在我国北方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经常以反面典型的面目出现,是一个半人半兽、肢体庞大、形象怪异的害人巨魔,也是自然力和社会恶势力的代表。与“莽盖”进行斗争的故事,寄托了达斡尔族人民征服自然、战胜恶势力的强烈愿望。
神话是达斡尔族民间文学作品中产生最早的民间文学体裁之一。有些神话反映了达斡尔人对自然的探索以及对天体的认识。古代的达斡尔人认为天体是圆的,由大地上的仙鹤用一只脚支撑着。当每隔三年仙鹤换一次脚时,大地便会发生地震。《天为什么下雨和降雪》中讲:人类食用的油和面是由天神“腾格日”赐给的,由于人们对食物不珍惜,天神便不再供给人类油和面,只给下雨和降雪。这则神话反映了古代达斡尔人的天体崇拜观念和萨满教信仰。有些神话讲述人类的起源,如天神下凡、捏泥土造人的经过,其情节与汉族的女娲抟土造人神话颇为相似;有的神话讲述了仙女与猎人成亲并繁衍后代的瑰丽幻想,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有的神话讲述了人与动物结合并生儿育女的神奇故事,充满了图腾主义的意味。
民间传说是达斡尔族文学作品中较为丰富的种类之一,有关于民族、部落和氏族源流、历史人物和事件、乡土风俗和文物古迹的来历等多方面的民间传说。《萨吉哈勒迪汗的传说》是一则历史传说,讲述了达斡尔先民之部长萨吉哈勒迪汗兵败后率众北迁的历史过程,这与辽朝灭亡以后一部分契丹人北迁的史实相吻合。从中外的文献记载来看,达斡尔人北迁后确实过着农猎兼容的生活,这和传说中的“以种田打猎为生计”也可以互相印证。这类历史传说为后人了解早期达斡尔人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情况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其史料价值颇高,往往可以和它本身所蕴含的文学价值相媲美。《吃鹿胎的传说》和《獾子油的传说》分别讲述了达斡尔族猎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鹿胎和獾子油药用价值的经过,同时也说明,随着狩猎经济的延续和发展,人们对野生动物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乌钦”是流传在达斡尔族民间的一种吟颂体韵律诗,多以四行诗为一段,讲究押头脚二韵和句式对称,结构严谨,用词凝练简洁,吟颂起来音律和谐,富有音乐节奏感。“乌钦”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反映生产劳动的“乌钦”,例如《少郎与岱夫》、《在兵营》等;有反映社会生活的“乌钦”,例如《酒歌》、《赴甘珠尔庙会》、《悔人歌》等;也有反映宗教信仰的“乌钦”,例如《祭祀歌 》等。总的来看,“乌钦”比较全面地表达了达斡尔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客观真实地再现了达斡尔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达斡尔族人民的文学艺术瑰宝。
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曲调优美,动人心弦,而且具有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由于受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语言特点的影响,达斡尔族音乐的调式和旋律均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达斡尔族的民间艺术宝库中,民间歌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达斡尔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也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民间歌曲方面。其民歌具有节拍严整,结构方整,句读明晰的鲜明特点。其调式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之上,其中以宫调式民歌的数量为最多。这体现出达斡尔族人民坚强明朗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其次是徵调式民歌以及羽调式民歌,二者的数量大体相同,虽然在数量上没有宫调式民歌多,却具备了达斡尔族音乐优美别致、刚健明亮的基本特点。在达斡尔族的民歌中,只有在民间舞蹈歌“哈肯麦”中才有商调式,因此其数量很少。商调式民歌音调淳朴委婉,节奏柔和平缓,因此,大多具有小调色彩。角调式民歌节奏明快,句读清晰可辨,在过去大多用于歌唱祭祀神灵,因此角调式民歌仅见于萨满歌曲中而数量最少。
达斡尔族传统民歌多具有短小精悍、朴素简明的特点。有些民歌的词虽然是多段的,但是它的音乐结构却是由一句、二句或四句组成的。例如,《青蛙夸口》就是由一句组成的民歌,它靠乐节的多次反复完成乐思。

达斡尔族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涉及到达斡尔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精神文化、风俗习惯等都在民歌中有所反映。从体裁上划分,达斡尔族民歌大致可以分为“扎恩达勒”(山歌)、“哈肯麦”歌曲(舞蹈歌)、“乌钦”(叙事歌曲)、“雅达干伊若”(萨满歌曲)以及游戏歌、仪式歌等。其表现内容、调式结构和旋律各具特点。
古往今来,达斡尔人有着围绕篝火集体跳舞的传统习惯。这种民间舞蹈,达斡尔人称之为“路日给勒”(鲁日歌乐)。“路日给勒”的表演形式,开始时多为二人相对慢舞,中间为表演性的或叙事性的穿插,结尾是高潮迭起、活泼欢快的赛舞。“路日给勒”的舞蹈动作十分丰富,仅上身舞姿就多达二十余种,有表现摘豆角、提水、洗脸、梳头等生活场景的写实动作,有鹰飞、熊斗、虎跳等模仿鸟兽习性及特征的舞蹈动作,有上拍手、双搭肩、单盖手等抒发思想感情的舞蹈动作。传统的“路日给勒”无器乐伴奏,由表演者用高亢洪亮、此起彼伏的呼号声或节拍鲜明严整的民歌伴舞。常见的呼语性衬词有“阿罕拜、阿罕拜”、“哲黑哲、哲黑哲 ”、“德乎德乎达”、“哈莫、哈莫”等数十种。而有些用于伴唱伴舞的呼号声显然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例如“哈莫”(熊的吼声)、“格库”(布谷鸟的叫声)、“珠喂”(呼唤鹰的声音)等。这些呼语性衬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舞蹈动作的节奏感,而且起到了渲染气氛,抒发情感的良好艺术效果。
达斡尔族舞词的种类也有很多,如《鱼》、《鹿》、《齐尼花如》、《美路列》、《过河摘野菜》等,反映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和浑厚真挚的思想感情。达斡尔族的传统舞词以二拍或四拍居多,也有三拍或六拍乃至五拍者,但是在节奏上大都要求对称统一,便于舞蹈。在达斡尔族人中,萨满舞也曾广为流传。在请神治病、预祝丰收或举行氏族集会和宗教集会时,经常可以见到萨满的舞蹈表演。萨满舞有单面鼓和腰铃伴奏,独具特色。

在达斡尔族妇女中流行着一种民间乐器--“木库连”,它的构造简单,但很娇嫩,她们从来不借给人使用。后来渐渐在男人中也出现了“木库连”弹奏手,但技艺仍超不过妇女。每当吃罢晚饭,特别是恬静的夜晚来临、百鸟归巢的时候,年轻美丽的姑娘三三两两便出现在窗前、树下或者溪水旁,弹奏起“木库连”。悠扬悦耳的“木库连”划破寂静的夜空,飘到她们情人的耳朵里。情人立即弹奏起“木库连”来表达爱情,多数达斡尔族男女青年就是通过“木库连”谈情说爱的。
达斡尔族是一个热爱体育运动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体育与游艺项目,如骑马、摔跤和射箭等,为丰富祖国的体育文化宝库作出了贡献。其中,“贝阔搭日克贝”(曲棍球比赛)在达斡尔族的体育项目中占据着首要位置。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中年男子,均以打球为乐。无论是在节日期间,还是在氏族集会上,都可以见到达斡尔人打曲棍球的热闹情景。传统的曲棍球比赛一般在村屯中宽敞的街道上进行,场地宽约十几米,长约几十米,中间划一道界线,为发球位置。两端的球门分别被称为“阿那格”(狩猎营地)和“耶热”(野兽洞穴),这不仅说明曲棍球运动的起源与狩猎活动息息相关,而且也说明曲棍球运动的古老。在比赛时,参赛双方各派数名或十几名选手参加,每队设守门员一名,其余的选手为前锋和后卫。在中线处发球,以打入对方营门多者为胜。比赛用的球棍叫“贝阔”,长约1米,用幼柞树或弯曲的水曲柳制成,弯曲的根部为击球部位。球叫“扑列”,分为毛球、木球和火球三种。毛球用兽皮缝制,轻软有弹性,适于儿童们使用。木球用杏树根制成,坚硬结实,由青少年和成年人使用。火球用桦树上硬化的真菌疙瘩制成,内装松明等易燃物,燃后经久不熄,供夜间比赛时使用。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