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敖包,绝美的民族风情!
来源: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1-12-24
敖包文化从这里扬名,所以巴彦呼硕敖包又被誉为“天下第一敖包”。
天下第一敖包
说起敖包许多人不见得了解的很详细,但一说到“敖包相会”人们立时想起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内蒙古有一位年轻的作家玛拉沁夫(意为;牧人之子)写了一篇文学作品发表在(人民文学)刊物上。后被北京一位作家海默先生看中,改编成电影剧本,电影摄制组于1952年来到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呼硕敖包山下拍外景,电影片名《草原上的人们》,“敖包相会”便是此片的插曲。曲作者;通福先生,是鄂温克族自治旗人家住莫合日特(今巴彦查干苏木)。这一首只有十二小节八十三个字的歌曲,为什么受到无数人的青睐,而且传唱了半个多世纪,至今经唱不衰?试想,除了歌词简练而又有诗意,旋律优美流畅以外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他来自于生活富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耳熟能详的《敖包相会》这首东方第一情歌传唱至今,或者是以后唱下去的一个更重要原因。

新中国第一部以草原为题材的影片《草原上的人们》在巴彦呼硕敖包山上开拍了,当时的编剧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编剧及作家海默先生,影片拍摄的很顺利,只是主题歌迟迟没有着落,在一个月色如水的晚上,海默走出蒙古包徜徉在草原上,不经意间他抬头仰望敖包,在月光中有一对青年男女站在敖包山上,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海默顿时来了灵感。他迅速回到蒙古包,拿出纸和笔写下了《敖包相会》这首歌的歌词。他马不停蹄地来到土生土长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先生的蒙古包,通福对草原是再熟悉不过了,他看过歌词,一挥而就谱写了这首歌的曲子。半个世纪在弹指间流过,人们或许淡忘了影片的情节和人物,但《敖包相会》仍在广泛传唱,“十五的月亮”仍然升起。
建国初期第一个五年规划国家为拍摄反映当时草原上的人们现实生活的影片。国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又将拍摄此片的任务交给了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又选择了鄂温克草原,这在当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片中插曲《敖包相会》也正是从这里唱遍大江南北的,整首歌词当中没有一个情字和一个爱字却是家喻户晓的情歌,所以在世界上被誉为东方第一情歌。敖包文化从这里扬名,所以巴彦呼硕敖包又被誉为“天下第一敖包”。

为了纪念鄂温克草原上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为了纪念鄂温克草原上的通福先生,也为了证明敖包文化从这里扬名,草原上的人们恭请小说原著玛拉沁夫先生题写了《天下第一敖包》刻在石上。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