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部民歌(潮尔道-阿巴嘎潮尔),蒙古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十七)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09-24
申报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
潮尔道是蒙古民族古老而独特的一种多声部民歌演唱形式。传统的潮尔道由长调和潮尔上下两个声部组成,歌手一般为男性。后期发展的潮尔道也有女性参与。

歌手用嗓音发出不同的音和音色,调整口形,胸腔共振产生双音同度和8度的奇妙的和声效果。阿巴嘎潮尔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潮尔道。

2011年,入选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潮尔音.道”的歌词内容庄重肃穆,含意古朴、哲理深刻。其演唱曲目也有严格的习俗规定它不允许在生活中亲朋小聚等一般场合演唱也不允许与情歌、讽刺歌曲、划拳歌曲等世俗歌曲混在一起演唱,只有在国事祭奠、敖包祭祀、王公贵族升迁等庄严的场合和隆重盛大的群众集会中才可以演唱,演唱“潮尔音.道”的歌手和“潮尔沁”享有崇高的礼遇,他们必须穿戴整洁、庄重,蒙古族男子所需佩戴的随身之物,如蒙古刀、火镰等一应具全。气宇昂然地跪立于聚会的主席之前或帐蓬、蒙古包正中,庄严地演唱“潮尔音.道”。
“潮尔音.道”和旋律并不象一般民歌那样古朴简单,而是非常复杂严谨。旋律多变,音域宽广,跨跃幅度大,最大可达17度,演唱要求也很高,因此,能够演唱“潮尔音.道”的人为数不多。已故的优秀民歌手有特木丁、策登等,健在的著名歌唱家哈扎布、马希巴图等优秀歌唱者(都是原来阿巴嘎人)。“潮尔音.道”的演唱曲目,有严格的前后顺序,例如,在国事礼仪中须先唱《先世的福荫》,而后是《如旭日般升腾》、阿巴嘎四季歌《汗德乐黑》最后以《圣主成吉思汗》结束。
“潮尔音.道”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和其它“潮尔”一样,形式尽管各不相同,然而其共同之处是产生和声,在音乐学术界对于和声的起源习惯的看法是欧洲的教堂音乐,所以研究阿巴嘎潮尔、呼麦、冒顿潮尔、黑拉嘎顺潮尔,对于研究和声的起源具有崭新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说明和声艺术至少在中国北方民族中已有千年的历史,因此现在对民俗文化“潮尔音.道”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其价值和意义远不限于蒙古民歌本身,而是大大地超越了这个范围,它直接关系到和声的产生和研究,所以引起了国际音乐界和其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和研究。因此要珍惜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