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草原火山地质公园
来源: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1-08-06
锡林郭勒草原火山地质公园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位于内蒙古高原上“世界四大最美草原”之一的锡林郭勒草原中部。公园坐落在锡林浩特市城区南侧,其中,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白音库伦牧场境内,面积为91.27km2,分为鸽子山东、西两个园区。自治区地质公园平顶山园区位于贝力克牧场境内,面积为15.72km2。
锡林郭勒草原火山地质公园(以下简称公园)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位于内蒙古高原上“世界四大最美草原”之一的锡林郭勒草原中部。公园坐落在锡林浩特市城区南侧,其中,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白音库伦牧场境内,面积为91.27km2,分为鸽子山东、西两个园区。自治区地质公园平顶山园区位于贝力克牧场境内,面积为15.72km2。

公园内火山地质遗迹保存十分完整,地质公园内不仅有典型的新生代火山地质景观,还拥有着广阔的锡林郭勒草原风光及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属于以火山地质遗迹景观和原生态草原风光为主,人文历史、科研科普、民族风情及产业观光资源景观等多元素并存的大型草原火山地质公园。平顶山园区的多阶熔岩台地、鸽子山园区的火山锥、喷气锥、火山口、熔岩流等星罗棋布,错落有致,盛夏季节,园区内数百种野生植物花草竞相开放,绚丽多彩,嫣然是一座独特的天然草原火山博物馆。也是青少年探索地学知识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实践场所。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锡林郭勒草原火山地质公园按照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地域空间,满足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公园内典型的火山地貌资源的分布状况,将锡林浩特火山群密度最大,火山类型最全,地质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区域划定为地质公园保护区范围,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实施严格的保护。

锡林浩特火山群属于北东向大同--大兴安岭新生代火山活动带,火山群内火山活动具有多期性,自上新世开始,经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期次的火山产物呈多级熔岩台地展布。上新世和晚更新世火山活动强度大,晚更新世是火山活动的鼎盛时期。上新世和中更新世火山锥均已剥蚀殆尽,晚更新世以来火山保存完好,大约有100余座不同类型的火山,是世界大陆区第四纪分布面积最广、火山锥数量最多的火山群之一。
公园范围内主要地质遗迹19处,其中,国家级以上地质遗迹8处,自治区级地质遗迹11处。

公园内火山地貌发育完整且类型多样。贝力克牧场多阶熔岩台地(平顶山)由数十个火山锥状的多阶熔岩台地组成,这种火山地貌景观在内蒙古自治区、乃至我国和世界上都屈指可数;鸽子山火山是全新世火山中基本未遭受风化剥蚀的玄武质火山,结构保存十分完整,且锥体雄伟壮观,破火口形态奇异,熔岩流规模宏大;园区内喷气碟(锥)的数量和保存完整性在国内外极其稀有,堪称世界瑰宝。

此外,大脑包火山、大敖包火山、鸡冠山火山、马蹄山火山等火山机构地质地貌景观各具特色,分别表现了火山渣锥、火山碎屑席、火山溅落锥、喷火口和熔岩流等火山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在这片辽阔壮美的原生态大草原上,至今还保存着如此大规模完好的火山地质遗迹实属罕见。
2011年市级地质公园开始建设,2013年取得自治区级地质公园资格并在平顶山园区揭碑开园。2017年10月获得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称号,2018年3月获得国土资源部国家级地质公园建设资格。2020年完成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全面调查工作,并建立了地质遗迹数据库,地质公园逐步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锡林浩特市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确保重要生态系统、自然地质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全域旅游为引领,将锡林郭勒草原火山地质公园打造成千里草原风景大道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鸽子山及塌陷溅落锥
鸽子山及塌陷溅落锥
鸽子山火山位于公园西区东侧,面积约1.94km2,整座锥体平面上呈长椭圆形,长约1600m,宽约1100m,高约121m。锥体雄伟壮观,形态完整,由早期的溅落锥和晚期溅落锥复合而成,溅落堆积的溶解碎屑岩叠置在降落火山渣之上。火山口经历多次断裂坍塌而成为破火口,火口内壁陡直,直径约450米,破火口深约141米。

处于大兴安岭-大同新生代火山喷发带中段,是锡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玄武质火山。火山喷发物的分布面积约50km²,主要为降落火山渣、溅落熔结火山碎屑岩和熔岩流,成分主要为碧玄岩,晚期有少量的橄榄拉斑玄武岩,碧玄岩中含有较多二辉橄榄岩包体和辉石及歪长石巨晶.火山由锥体、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席组成,锥体由早期的降落锥和晚期溅落锥复合而成。火山口经历多次塌陷而成为破火口.锥体西侧及北东侧出露两个仍保留了原始形态的熔岩滋出口,熔岩流类型为结壳熔岩,由多个岩流单元组成,局部地区的熔岩流中发育较多保存完好的喷气锥、喷气碟或喷气塔,火山碎屑席主要分布在锥体的东侧,厚度由锥体向外逐渐减薄,火山活动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为爆破式喷发,形成火山渣锥和碎屑席,属亚布里尼型喷发,晚期主要为溢流式喷发,形成溅落锥和大规模熔岩流,其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全新世。

塌陷溅落锥(神龛洞一气囊构造) 是由于火山喷发结束后因火山口部位发生多次断裂塌陷作用,原火口周围部分溅落锥失去支撑发生塌陷形成。塌陷的溅落锥为褐红色熔结集块岩,由火山弹、熔岩饼和塑型熔岩团块焊接组成,其中包含着大小不等的溅落堆积气囊,风化作用使气囊周边焊接松散的熔岩块脱落、掏空形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空洞。
鸽子山及塌陷溅落锥
塌陷溅落锥(百灵洞一气囊构造)位于鸽子山火口的东南侧,为塌陷溅落锥形成的陡壁。崖壁高约30米,壁上可见有无数大小不一的空洞,形态各异,造型奇特,大者约为3-5米,深1-2米,小者30-50cm左右。岩性为灰黑色熔结火山集快岩,集块中见有塑型流动构造,火山弹、熔岩饼分布较多。形成原因与神龛洞相同。

塌陷溅落锥(鸽子洞一气囊构造)位于鸽子山火口的南侧,该处由溅落锥塌陷形成悬崖峭壁,在崖壁上由于后期风化作用形成较大的空洞,最大者高约2.5米,宽约5米,深约5-7米,洞壁上怪石林立,形态各异,洞内见有较多白色鸟类粪便,取名鸽子洞,为鸽子山内最大的洞穴。岩性为熔结火山集快岩,局部为熔结火山角砾岩,集块中见有火山弹、熔岩饼、大小不等的角砾,成分为气孔状玄武岩,局部有辉石包体。在其上部及北边崖壁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空洞,顶部较大者约2-3米,小的孔洞约30-50cm。鸽子洞的形成原因与神龛洞相同。
鸡冠山(1606高地)
鸡冠山(1606高地)
鸡冠山(1606高地)火山位于鸽子山的西侧。鸡冠山由复合渣锥、熔岩溢出口组成,总体呈马蹄形,火口中心平坦,东侧锥体高,南北两侧低,东侧渣堆上的砖红色溅落锥崖壁远观似雄鸡鸡冠,鸡冠山因此得名。鸡冠山火山机构直径约1000米,最高锥体约106米,面积约123km2。培岩向南西流出,熔岩通道宽约50米,方向为230°,锥休内倾,坡度约18°,外侧坡度约25-30°。

鸡冠山东侧渣锥上,地表岩性为砖红色火山分砾岩及砖红色熔结火山角砾岩,岩石呈中厚层状,层厚20-50cm左右,角砾大小在0.2-20cm。地表形成陡崖,高约3-5米,层理产状内倾,245∠25°。局部陡崖可见不同喷发旋回的降落成分,碎屑为气孔状玄武岩。东侧渣锥极具观赏性,砖红的崖壁可以见到大小不一的火山弹、火山角砾,局部可见石洞或石窟,大小在1-2m,大者深2m左右。由于层理、节理及后期风化作用,形成了形态各异造型奇特的奇峰怪石,可供游人饱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鸡冠山火山根据其风化剥蚀的程度,其形成年代应早于鸽子山晚期火山活动时期,推测为晚更新世早期。
大脑包火山俯瞰
大脑包(阿拉塔道贵图)
大脑包(阿拉塔道贵图)火山位于大敖包火山南约400米,大脑包火山呈马蹄形,最高海拔1601米,最大高差约100米,火口深约70米。锥体呈长椭圆形,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900米,面积约1.35km2。南侧渣堆较高,约100米,东北及北侧渣堆较低,约30-50米,火口中央平坦,熔岩通道向西,熔岩通道宽约150-200米,东西长约300余米。

大脑包火口沿堆积着溅落堆积成因的熔结集快岩。在熔岩流溢出口的西南部被大脑包熔岩流大面积覆盖,这些熔岩流的表面崎岖不平,仍有大量熔岩丘突出,熔岩流脊线清晰可见,与达里诺尔火山群中大部分熔岩流表面风化称为平坦的草地的现象区别明显,由此推断大脑包的形成年代可能与鸽子山相近,略早于鸽子山,为晚更新世晚期。
大敖包火山
大敖包(罕乌拉)
大敖包(罕乌拉)火山位于1602高地火山和大脑包之间。整个锥体呈马蹄形,南东-北西向展布,南坡高陡,坡度约40-45°,东西坡缓。火山锥最大高差约200米,长约2000m宽约1000m面积约2.32km2,塌陷火口长约300m左右,南北宽约200m。

大敖包火山锥体底部为降落火山渣锥,顶部为溅落的熔结集快岩和熔结角砾岩。主锥体周围是北东走向的数条岩脊,在熔岩溢出口的中央有后期岩浆活动挤出的岩丘。

大敖包火山早期发生熔岩侵出,形成一系列熔岩脊,这些熔岩脊沿北东向分布表明熔岩侵出可能沿北东向裂隙发生;火山活动中期发生强斯通博利式喷发,喷发柱形成分布在火山周围的空降火山碎屑席;后期爆破式喷发转变为斯通博利式喷发,形成火山碎屑锥;晚期火山发生溢流式喷发,最后过渡为熔岩沿火口侵出,形成熔岩宵丘。大敖包陡峭的山形和风化程度很弱的溅落锥表明其形成时代较新,与南侧的大脑包相近,为晚更新世晚期。

此外大敖包火山可分为新老两部分锥体,早期锥体可能在晚更新时早期有过活动,锥体遭受较强的风化剥蚀,形态浑圆,较平缓,被晚更新世晚期的的锥体部分覆盖。
马蹄山(乌德海尔罕)
马蹄山(乌德海尔罕)
马蹄山(乌德海尔罕)火山位于东园区中部。该火山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呈标准的马蹄形,由复合渣锥、熔岩溢出口组成,溢出口方向约130°-140°,宽约100余米,出露面积约1.4768km2,保存完整。马蹄山(乌德海尔罕)火山锥体雄伟宏大,是由底部的降落锥和顶部的溅落锥组成的复合锥,高度约110m,锥体内壁沿口直径约450m,北东高,南西低,在北东及南西处锥体见有溅落锥形成的悬崖,岩性为红褐色熔结火山集块岩及火山角砾岩,局部见有熔岩饼及火山弹以及气孔状玄武岩的角砾,火山弹大小不一,碎屑大小在3-50cm左右,塑性流动构造发育。火山锥体外围直径约750m,羊尾沟发育,而且较深。

马蹄山(乌德海尔罕)火山是园区内最标准的马蹄形火山,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火山碎屑席
火山碎屑席
伴随着火山初期较强的爆发,形成火山锥的同时还形成了火山碎屑岩地貌--火山碎屑席。

锡林郭勒草原火山地质公园火山碎屑席地质遗迹分布在鸽子山的南东方向和南侧的大片区域内,火山碎屑席中的碎屑物质主要为细粒火山渣和火山灰,颜色为黑色或灰黑色,气孔含量较多,火山碎屑物粒度总体由锥体向外减小,在距火口约5km处,粒度在3~7mm之间,大者可达10mm以上,离火山锥越远,粒度越细。火山碎屑席厚度变化不大,但一般在近锥体的沟谷处厚度较大,随距锥体距离变远火山碎屑席逐渐变薄,受现代雨水冲刷的影响,在某些地区呈断续状分布。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