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驰骋疆场的“贵南马”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1-06-05
历史终究成为回忆,消失在人的脑海中,但有些历史却让人难以忘却,就像贵南军马场的故事。
历史终究成为回忆,消失在人的脑海中,但有些历史却让人难以忘却,就像贵南军马场的故事,虽然过去近一个世纪,但时常会勾起许多人的回忆,因为在这里他们挥洒过热血,放逐过青春,憧憬过梦想......一代代的马场人在这里风餐露宿、含辛茹苦,把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都献给了这片可爱的土地。
贵南牧场的发展历程
贵南牧场始建于1933年,是青海省建场最早的大型农牧企业,1949年解放以来,先后由西北军区后勤军牧部二O五部队、省畜牧厅、农业厅管辖,现由三江集团管辖。贵南牧场在建场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历尽沧桑和变革,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为国防建设和农牧业生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今天我们翻看它辉煌历史,一起去追忆、深思......

民国22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建立贵德军马场,为师级建制。场址在今贵南县过马营地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马匹从邻近牧区购入,并从上海引进澳大利亚种马1匹,进行杂交改良试验。民国31年,青海省国民政府上交中央的“以马代丁”马匹1200匹,均由该场饲放,随着马匹的增加,青海省国民政府又将茫拉滩220平方公里的草原划归该场使用。

牧场设总务、牧务、农事三科,牧务科下设放牧队和牧群;农事科垦地千亩,并修渠一条,种植牧草和青稞、豌豆,以补饲瘦弱马匹。民国35年,又增设补训科,组建调马队,专事育成马匹之调教。是年,改属中央联合勤务司令部,为师级编制。
抗日战争胜利后,军政部从接收的日本军马中拨给该场母马30余匹,经数年配种,未产一驹。检验结果证明,这些母马均作过输卵管结扎术。民国34年,从陕西引进关中驴20头,开始繁殖骡子。民国36年,又从美国引进夸特种公马1匹,实行杂交改良。

经鉴定,该场马匹平均体高较民国31年提高1.92厘米。1949年9月20日,贵德县委书记李熙波代表省军管会接管该场时,全场有官兵600余名,军马3216匹,牛600头、羊3000只,房屋332间,草场59万亩,耕地1790余亩。

1950年,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整编,改为贵德县人民牧场。1951年,移交给西北军区,为营级编制,先后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德军牧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政部军马场”1953年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马政局,升格为团级建制。

1957年,移交给国家农垦部,由青海省农垦厅代管,并易名为贵南牧场。1961年9月,复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遂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南军马场。
1964年,将贵南县沙沟公社的3个生产队划归该场,并开始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养马为主体,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生产建设方针。1976年改属青海省畜牧厅领导,复称贵南牧场。

1982年以后,改属青海省农林厅领导。1985年,全场有1887户、7876人,其中职工2322人;草场59.8万亩,耕地21.8万亩,林地和宜林地2.6万亩,其他用地15.3万亩;马1800匹,牛3400头,羊40600只。
“贵南马”的培育
1943年购买当地土种马(主要为鲁仓马)饲养,并引入山丹马、伊犁马、河曲马、夸特尔马(美国产)、澳洲马、日本杂种马等,但引入的马种多不适应,除河曲和伊犁马外,对马匹后代影响不大,到1954年,全场含有伊犁马血统的马和土种2134匹,其中母马989匹,牧场马匹改良培育工作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

一、“以洋改士”阶段(1955--1964):为了改变当地马体格矮小的缺点,1955年到1959年先后从苏联引入顿河、弗拉基米、奥而洛公马,用于改良当地土种马,1955年开始进行杂交改良,改良结果,杂种马体高迅速提高。顿土一代母马平均体高141.9cm,公马平均体高146.6cm,一代頓杂马体型偏轻,头长腿短,不耐粗饲,适应性能差,弗杂一代体型重,行走笨拙,恋膘性差,饲养要求高。奥杂一代体型更为偏轻,适应性更差,上述三种杂种马军队均不欢迎。

1962年全军军马育种会议制定了军马五标准和体尺标准以后牧场的军马培育以此为标准,以“以土为主,土洋结合”作为军马育种的指导思想。1964年8月召开全场育种工作座谈会,初步制定《军马育种(草案)规划》,此规划育种目标明确,措施步骤制定合理,但由于种种原因,后面没有执行,对“贵南马”的培育过程影响很大。
二、“以土改杂”阶段(1965--1975):1963到1973年之间,从山丹、伊吾、甘肃河曲马场等地方引入大批蒙古、顿杂、巴里坤母马,还引入了一定数量的伊犁、河曲、当地土种公马,尤其是河曲公马。

1965年开始进行第二阶段的杂交改良,主要选用优良的河曲公马进行杂交,杂交结果形成了两类血缘组合的混血马。一是含河曲血50%,顿河、土种各25%,二是含河曲血50%,土种血37.5%,顿河血12.5%,到1971年,河曲、顿河、当地土种马的“杂交”混合后代母马达800多匹,平均体高在134cm以上,比当地土种马高10cm,比河曲马轻快、灵活、性格温顺,比顿河马粗重有力,适应性能好,恋膘性强。

实践证明,用河曲种公马配顿土一代母马者,其后代比士种公马去配者好的多,前者平均体高达138cm,后者平均为134.59cm。所以后来的种公马多用河曲马而土种公马逐步被淘汰。

1971年后进行了严格的清群整群,淘汰了三类以下的劣质马,组建核心母马群,经过三年的选育,毛色趋于一致(粟毛、黑毛),体型整齐,到1975年基础混血母马达3000多匹,平均体高在135cm以上,质量又有所提高,从1953年到1975年间,出场马骡23000匹,其中的混血马匹军用民需均大受欢迎。

混血马虽有较大体尺,粗壮结实,适应性好,速度快等优点,但血缘结合不一致,部分个体体型尚不够理想,特别是杂种遗传力不稳,现有的基础上难以保持,因此必须要通过横交固定,得以巩围和提高质量。
三、横交固定:1978年总场制定了“贵南马”的横交固定方案,其主要内容为:1、目标:有五项具体要求:A:体尺较大。成年公马体高在混血马基础上提高3cm,成年母马提高2cm。B:血缘成分“贵南马”血缘中,当均土种马占1/8--3/8,顿河马血占1/8,河曲马血占4/8--6/8,顿河马血少于1/8者不是“贵南马”。C:外貌要求实用美。D:良好的适应性,通合高原群牧饲养,恋膘性强。E:能力氧强,速力胜于河曲马,挽用牧放为蒙古马的1.3倍,军用性能高于马五级标准。

2、组织及技术措施。A:健全现有育种组织,定期总结检查落实,每年开一次育种会议。B:按规定原则配种;C:开展人工授精;D:培育体高145cm以上,符合五项要求的优良公马。E:以项要求为中心,全场统一鉴定。F:从优良横交公马中适度地采用近亲法及中亲法固定后优选优延续,建立品系。

1971年上级安排繁育河曲马,以后又由于隶属关系的变化等原因,使得混血马匹的横交固定工作全面开展,认真贯彻落实,在部分马群中,横交固定工作开始,横交马表现良好。通过40多年的马匹杂交改良,逐渐形成了适应性能优良的青藏高原新型马种,于1983年暂定为“贵南马”。

由于种种原因,尤其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场经营方针的改变,马匹大量出售。“贵南马”的横交固定工作没能坚持下去。“贵南马”也亦未能正式命名,这是贵南牧场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经统计:1942年8月26日,蒋介石来西宁视察,马步芳给蒋介石献军马1000匹;1945年以后,每年拨出军马500--700匹;1949年9月至1956年,出场军马563匹;1957年至1961年8月出场军马2562匹;1962年至1975年,出场军马3833匹;1976年至1981年出场民马11037匹。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