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立归绥中学与国立绥远中学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1-05-30
两校的建校时间不同,所在地不同,办学背景不同,发展到现在,前者称为呼和浩特市第八中学,后者称为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
省立归绥中学和国立绥远中学是两所学校。为什么要这样强调?因为一般人总认为这是一所学校不同时期的称呼,其实不然。两校的建校时间不同,所在地不同,办学背景不同,发展到现在,前者称为呼和浩特市第八中学,后者称为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之所以被一些人当成是一所学校,是因为在两校的发展史上有过两次重要交集,甚至曾被合并为一所学校。也是因了这次合并,两所学校的校史还真有些纠缠不清。

历史上的呼和浩特市称为归绥市,由建于明代的归化城(旧城)和建于清代的绥远城(新城)合并成立,为绥远省的省会。这个绥远省,1928年9月建省,1954年4月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存在了不到26年。建省之前为“中华民国绥远特别行政区”(可见特别行政区并非香港首创),在这之前是大清国山西省归绥兵备道。

大清国发展到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归绥兵备道道台衙门(今呼市一中院内)附近东北方向的太平召南侧出现了一家叫做“古丰书院”(今呼市八中院内)的教育机构。这家书院一经面世,格调就很高。一是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741年(乾隆六年)就兴办的古丰义学;二是书院受到归绥市湖北商会的赞助。别小看了这个湖北商会,根据清政府领导干部异地任用的传统政策,归绥兵备道几任知府都是湖北省人士。古丰书院得到了官、商两界的支持。古丰书院的山长(相当于书院院长)与省会城市太原的三立书院、晋阳书院的山长们平级,职位是可以互相调动的。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文部奏请教育改革,以适应废除科举后的教育发展需要,清廷批准文部方案,下令省会城市的书院一律改建为大学堂;府道所在地的书院一律改建为中学堂。领导一拍脑袋,相同的书院就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原本平起平坐的太原三立书院、晋阳书院等发展成了现在的山西大学;归绥的古丰书院演变成了现在的呼市八中。

1903年,根据学务大臣的命令和《奏定学堂章程》,归绥道台朴寿改古丰书院为归绥中学堂。绥远城文昌庙南边有久废不用的常平仓三排十五间,拆除以其砖木扩建学舍。接古丰书院基金和各县官商捐款共白银十余万两,年可生息六千两,基本解决了初期所需经费。书院生童转入学堂就读。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归绥道台胡孚宸(湖北人)兼任归绥中学堂督办,筹集巨资建筑学舍。从湖北、湖南、浙江等省请来多名在日本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担任现代学科课程。规定学制为五年,设国文、算学、博物、理化、历史、地理、外语、图画、体操等12门课程。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20周,每周授课36节,每节45分钟。

胡孚宸督办学务,直到1911年离任。这期间归绥中学堂初步具备了近代化教学模式,实为归绥中学教学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举措。又据一些个人回忆,民主革命家徐锡麟本年来学堂做过三个月体操教师。虽然不便公开身份,可他的言传身教无疑给学堂师生留下了积极影响。

1912年3月归绥中学堂改称归绥中学。

1925年5月,归绥中学校更名为“绥远区立第一中学”。

1929年3月,学校改称“绥远省立第一中学”。仍然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最高学府,学校校长与省教育厅厅长同级。常有先任省教育厅长,后出任归绥一中校长的情况。
1937年7月日寇侵占华北,同年10月14日归绥市沦陷。时任归绥一中校长的霍世休先生(文学硕士,导师朱自清先生)暂赴北京大学教授德文。师生中的大部分经武汉流亡到西安。校产在转移途中流失,其中十万大洋在山西境内被土匪抢光。

抗战之前的归绥中学人才辈出。民主革命的先驱云亨、塞外文豪荣祥、比蔡鄂将军早三个月举起反袁义旗的卢占魁、戏剧家宋之的、共产党人奎璧、郑天翔等等,都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第一个党组织就是奎璧1925年在归绥中学创建的。

沦陷后的归绥中学校舍,先被日军作为仓库;后被用为陆军医院。

归绥中学和绥远地区的其他学校师生流亡到西安后,已任国民政府轻工部工程师、原归绥一中教务主任、法国纺织学博士阎肃先生,提出申请,并经国民政府批准于1938年3月在陕西安康成立国立第四中学,招收安置绥远、察哈尔、山西等省流亡师生,阎肃先生出任首任校长。

抗战之前公办中学都由地方政府管理,一般在学校名称前冠以“省立”、“市立”或“县立”两字,没有“国立”。从1937年12月开始,国民政府教育部采取紧急措施,着手筹建了39所接收和救助战区流亡学生的国立中学。学校按成立的先后顺序,以数字命名。国立第四中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

1939年夏天,安康遭遇史上最严重蝗灾。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先生晚年回忆:“蝗虫来袭时,至为可怕,迄今回忆,仍好像世界末日之来临。”因此,国立四中于当年10月底迁往四川阆中。

解放后长期在呼和浩特市第八中学担任体育教师的李广旺先生就是当年国立四中的学生。
在蝗灾最严重的时候,绥远地区在傅作义将军率部抵抗下,以包头西部为界,出现了与日寇相持的局面,国统区形势暂时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经教育部同意,国立四中的绥远籍学生陆续返回河套陕坝地区。年底,国立绥远中学正式宣告成立,在陕坝分住几个农家大院,初中三个年级,学生400多人,阎肃先生继续任校长。

学校成立不久的1940年春节前,日伪军数万人从包头出发,进犯后套,占领五原。学校奉命经伊盟鄂托克旗李华中滩,转移到宁夏银川。3月20日,傅部攻克五原,日寇全军覆没,绥西秩序恢复正常。5月初,学校租用五条大船,顺着黄河回到陕坝。

1943年国立绥中正式安置在米仓县(今杭锦后旗)梅令庙,一直到抗战胜利。1947年8月,国立绥远中学从米仓县迁到归绥市原道台衙门旧址(今呼市一中)。

这是国立绥远中学的成立以及迁建情况。

1946年春,省立归绥中学复校。本年秋,招收4个班学生,借县府街胡老五大院上课。秋季开学时从县府街迁回原校址(今呼市八中),时有教学班7个,教职工31人,学生350人。

1949年12月,省立归绥中学改称“绥远省立第一中学”;国立绥远中学改称“绥远省立第二中学”;私立正风中学(今呼市第二职业中专南校区)与新绥中学合并,称“绥远省立第三中学”。

1950年8月,省立第一、第二、第三中学合并,复称“绥远省立归绥中学”。原一中为校本部(今呼市八中),二中为一分部(今呼市一中),三中为二分部(今呼市第二职业中专南校区)。时有初中班24个,高中班5个,学生1400余人,教职工100余人。

1952年省立归绥中学改称“归绥市第一中学”。1954年3月,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4月25日,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9月,归绥市第一中学改称“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一中二分部改建成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今呼市第二职业中专南校区)。11月,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将一中移交呼和浩特市领导。

1958年8月,历史上曾为省立归绥中学的呼市一中校本部单独成立呼市第八中学;曾为国立绥远中学的呼市一中一分部单独成立新的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一直至今。

两所学校分而合之,合而分之。我的判断是总有一天,还会分而合之。我曾问已经改任自治区教研室主任的原市一中校长郭晓明先生:“为什么你在任期间不把两所学校再合并了?”他说:“我真的还努力过,分管副市长也同意了,只是区里有人不同意,没弄成。”郭校长办这件事时,八中已经下放成区属管理了。

由省管到市管,再到区管,呼市八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这是一所真正的百年老校。它辉煌在归绥中学学子们的文章中,辉煌在“老一中”学子们的记忆中。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