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夯筑”千年岿然不动——战国赵北长城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1-04-11
在包头市区至石拐、五当召弯曲的公路旁,一段又一段不算高的土筑的长城,在迷蒙的雨雾里静静矗立。长城时断时续穿行在起伏山脉间,这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有2000多年历史的战国赵长城。
在包头市区至石拐、五当召弯曲的公路旁,一段又一段不算高的土筑的长城,在迷蒙的雨雾里静静矗立。长城时断时续穿行在起伏山脉间,这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有2000多年历史的战国赵长城。站在固阳县大庙村的山丘上眺望,隐约可见这段从大庙村起,东向边墙壕村,西向昆都仑区的赵长城遗迹。

沿着边墙壕村东侧的赵长城遗迹一路向东行,看到一块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北长城遗址”的石碑。石碑不远处,赵长城遗迹清晰可见。

石碑的背面写道:“该段长城为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0年拓地九原后修筑,东端起点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青山西麓,终点在乌拉特前旗乌兰布拉格沟口。长城多为土筑,少量土石混筑。沿线设有烽燧、障城,因赵国先在其南境筑有长城,故称此为赵北长城。

包头境内赵长城从土右旗美岱召镇北沿大青山西行,至五当沟转入山中,由石拐区老爷庙山向北至后坝村改西行,沿石拐、青山、昆区、九原区大青山、乌拉山南麓西行进入乌拉特前旗。包头市境内全长120公里。长城墙体两侧100米、烽火台及障城四周100米为保护范围。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从石碑处再往东行,赵长城遗址仍然十分明显,可仅仅走了200多米,长城就断了,断处是一条深沟。深沟东侧,赵长城遗址不见踪影,继续向东寻,走进色气湾村向西望去,赵长城遗址又出现在眼前,这里也立着一块“赵北长城遗址”的石碑。
赵长城为战国赵武灵王时所筑。赵武灵王即位之后,于公元前307年在信宫(战国时期赵国信都的宫殿)召开了五天的会议。根据赵国弱于齐、秦、魏,而强于中山、代、林胡、楼烦等的实际,做出向北发展的战略决策。为了适应与楼烦、林胡等作战,赵武灵王做出了“胡服骑射”的重大决策。

这使赵国很快走上了一条强兵之路,先后征服了楼烦等部落,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在向北夺得大片土地和人口之后,从公元前300年开始,赵国修筑了东起代郡,中经阴山,西至高阙的长城。

这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有记载:“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代,为赵国属地,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境内,赵武灵王在此置郡。

据了解,赵长城的具体走向,由河北省宣化,经尚义县,跨东洋河,进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而后走辉腾梁山、大青山南麓,经乌拉山而直趋狼山。从考古人员实地考察看,赵长城自兴和县西行,经察右前旗、卓资县至呼和浩特北,沿大青山到达包头,再越昆都仑河绕乌拉山进入后套平原,然后至狼山之中。其遗迹断断续续,时而以山陵为屏障,时而又穿入深山峡谷之中,逶迤曲折,甚为壮观。

现存的赵长城遗迹大多是夯土建筑。赵长城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采取了灵活多变的选址方式。从呼和浩特以北的坝子向西,到台阁木之间,山势较高,在山的南侧有较宽广的慢坡,长城遗迹蜿蜒在这个慢坡的腰部。没有慢坡的地方长城就贴近山脚,从台阁木至毕克齐之间,则主要在山脚的附近。从水涧沟门向西到包头之间,群山起伏,山脉作弧形向南凸出,但没有主峰,长城缺少依屏,因此穿入山内。
跨越2000多年的岁月,如今的赵长城与山势景物融为一体,从外观看,遍布荒草的长城仿佛就是山里的土丘,但细节之处依然可以让人感受到这项工程的伟大。在一处赵长城遗址的断面上,看到其最原始的状态。这个断面大约两米多高,夯层如树的年轮般清晰可见,细细数下来,居然有二十多层。每个夯层大概在8至10厘米厚,虽然都是黄土夯制,但由于其中夹杂石料的多少让各夯层颜色略有不同。

黄土夯制的古长城也显示了古代夯筑工艺的精湛。夯筑工艺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隋朝以前的长城,多是采用版筑夯土墙。版筑夯土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修筑而成。一层土,洒一层水,夯实一层,夹一层石灰,反反复复,直到达到高度、宽度和质量标准。版筑夯土墙的高度一般是底厚的一倍左右,顶部宽度为墙高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所以这种墙有一定的承载能力,能抵挡冷兵器(刀、枪、箭等)。土筑的赵长城经千年风雨侵蚀,迄今岿然不动。所以,夯筑的城墙用“固若金汤”来形容也毫不过分。

赵长城迤逦于阴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山南是土默川平原,水草肥美,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古老的赵长城,不仅见证了“胡服骑射”的伟大变革,也恰好处在当时中国农作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上。那么,赵长城修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它是赵国主动实行“南守北攻”的根本性战略转变,到北方胡狄之地去开疆拓土的一种表现。赵武灵王在无意中为当时的农牧分界线树立起了一道地标。赵武灵王在修建长城时,主要考虑地理上尽量将可耕地括入长城之内。所以赵长城把河套地区和阴山以及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截然分开,成为中原农耕势力的北进和农牧分界线开始确立的标志。

阴山赵长城在地理上,基本沿着我国干旱区与湿润区的界线东西延伸,成为农业区和牧业区的一条“物化”的分界线。赵国为了解决农牧矛盾,用长城把农耕民族与畜牧民族隔离的做法,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