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边塞的晋商之城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08-12
早在明万历年间,呼和浩特所在的土默川平原就成为漠北与明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城”,其中“呼和”为青色,“浩特”为城郭,因为其城址北依大青山,故而得名。

这座城市在今天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也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而呼和浩特所在的土默川平原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大草原。
呼和浩特这座青黑色之城据说就是明朝后期蒙古族的杰出首领俺答汗召集巧工名匠,为了模仿故元朝大都,在哈剌兀那(大青山)之阳、哈屯河(今天呼市西北的五里沙河)之滨建立的蒙古王城(因为该城的兴建与俺答汗之妻三娘子关系密切,所以该城也叫三娘子城)。

不过,这个拥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内蒙古王城及其周边地带,在明朝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却长期归属于长城以南的山西省所管辖。这个奇特的行政区划分界一直存在数百年之久,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呼市的寻常巷陌找到关于山西的斑斑印记。

早在明万历年间,呼和浩特所在的土默川平原就成为漠北与明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明朝时期,政府为了保证边境地区的驻军粮草,从而实行开中法,即盐商按照明政府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仓,向政府换取盐引,再到各大官营盐场支取盐来贩卖。
随着隆庆和议之后河套地区的相对稳定,这些来到宣大、大同等边镇运粮的商人(以晋商为主)立马捕捉到了商机,开始小规模地进入临近大同的归化城进行贸易,甚至深入漠北与蒙古部落进行铁骑、茶叶与马匹的远途贸易。

后金占据归化城之后,在归化城地区借土默特的名义与明朝的晋商在杀虎口(今天山西朔县的西口)展开了贸易活动。满清征服中原之后,由于之前晋商与后金在归化城的良好商贸关系,山西商人在蒙古地区尤其是归化城附近的商业特权得以延续,也为后来山西民众的大量涌入开了先河。
清朝中叶,中国人口逐渐突破历史峰值。乾隆年间,全国在籍人口已经突破三亿大关,这就使人地矛盾日益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向来耕地少、人口多的山西在此时已经濒临人口与资源矛盾爆发的峰值。于是,在清政府的默许之下,成千上万的山西老百姓逐渐涌入归化城(呼和浩特)及周边的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蒙古部落聚集地谋生并移民定居。

在这些进入内蒙的移民中,晋商起初是在当地设立货栈经营山西对内外蒙古的贸易,后来逐渐在以归化为核心的城镇中镇安家落户,自主经营。而迁徙过去的一般农民则直接在草原进行垦荒种植,清朝时期高产的马铃薯等耐旱作物就此这一时期在内蒙中西部扎根。

这场被称为走西口的移民活动从明清更迭之际持续到清朝灭亡,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上百万的山西人在这个过程中定居内蒙古,彻底改变了以呼和浩特为核心的内蒙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在移民之中占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在移民的过程成为了文化传播的载体,将晋文化流播到内蒙古中西部的大片地区,使当地(尤其是归化城一带)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从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山西已经建立了十分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晋绥两地血脉相连、文化相通,甚至形成了一体化的经济模块与文化体系,从另一个角度看,山西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在地缘上十分接近,而山西的人地矛盾则必然促使浓稠的人口密度向北部草原地区寻求稀释,也最终造就了“归化南北皆晋语”的盛景。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