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九缸十八锅” 克什克腾岩臼群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1-03-08
“九缸十八锅,藏着宝贝多,要问宝贝在哪里,不在前坡在后坡。”这是流传在克什克腾的一首民谣。
“九缸十八锅,藏着宝贝多,要问宝贝在哪里,不在前坡在后坡。”这是流传在克什克腾的一首民谣。古老的民谣,诉说着久远的历史,也昭示着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奇迹,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挖掘。

1997年11月7日,《赤峰日报》刊登了一则关于巴林左旗发现“冰臼群”的消息。11月8日,时任克什克腾旗文化馆秘书的侯锡文看到报道后,将青山的“九缸十八锅”冰臼群拍成照片,并把相关资料寄给了《赤峰日报》。

同月30日,《赤峰日报》刊发了《克旗青山冰臼群--九缸十八锅》一文,首次向世人披露克旗发现了“冰臼”。12月10日,正在赤峰考察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同志韩同林、劳雄闻讯后来到青山,从地质科学的角度论证了“九缸十八锅”的地质学价值。

之后,韩教授在《大自然》《地球》等国内著名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克旗冰臼的相关文章,并出版了《发现冰臼》一书,论证了青山“冰臼群”是第四纪冰川的产物,而且是世界上最罕见、最密集的“冰臼群”。侯锡文把青山的“九缸十把锅”照片、资料又寄给了国家地矿部。

1998年1月8日,中国地质研究所地球科学环境研究中心林景星教授给侯锡文的复信中写道:“照片所示在花岗岩上的锅形穴是一奇特的地貌景观,其规模之大可能是世界第一,我曾考察过北欧、北美、(北)日本的第四纪冰川遗址,均未曾见过如此奇特的,如此规模的地貌景观。”
《内蒙古日报》《北京晚报》、香港《大公报》、内蒙古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相继持续报道,青山“冰臼群”声名远播,“九缸十八锅”载入了地质学史册。
1998年5月,青山被列为旗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克什克腾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青山景区随即进入国家级地质公园行列。2005年2月,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晋升为世界地质公园,青山岩臼及花岗岩峰林园区成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此,有关“九缸十八锅”的古老民谣、离奇的传说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上罕见的大型岩臼群向世人解开了神秘的面纱。
关于青山“九缸十八锅”的成因,地学界始终争论不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教授韩同林认为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他在《发现冰臼》一书中详细论述了青山“冰臼”的形成原因。

他认为,这个地区在二三百万年以前,曾经被厚厚的一层冰川所覆盖,就像现在的南极,冰层可以达几公里厚。假定这冰层山顶上有裂缝,冰川顶部融化的水沿着裂缝往下冲击,不用很长的时间,就可以将很坚硬的岩石冲出很多垂直于岩面的洞穴出来,也就是俗称的“水滴石穿”。

中国地质大学田明中教授在《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青山花岗岩臼的特征及成因岩臼》(与孙洪艳、武法东合著)等著作中阐述,青山“岩臼群”属于花岗岩岩臼。其形成与岩石特性以及该区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白垩纪早期侵入的花岗岩抬升暴露到地表后,诸如长石、云母等不稳定矿物极易风化,在花岗岩表面形成晶洞状的小孔。由于该区日温差、年温差都较大,寒冻风化、冻融、冰劈等各种物理风化作用异常强烈,化学风化

作用也很强烈。最初在岩石表面形成的小孔,由于上述作用而不断扩大。凹坑内水的作用和风的作用,对岩臼的发育和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凹坑底部的风化物不断被风搬运走,久而久之,使得凹坑不断加深加大,形成口大底深的岩臼。当岩臼发育到一定阶段,或者由于侧蚀而与其它岩臼连通,或者由于水流沿裂隙溶蚀而使其逐渐破坏,此时即发育到晚期阶段。这一论断,成为“九缸十八锅”为“岩臼”的主要理论依据,被地学界普遍认同。
青山园区西距经棚镇约25公里,总面积约9200公顷,由青山岩臼景区和关东车花岗岩峰林景区组成,最高海拔1574米。青山“岩臼群”分布在青山景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平缓起伏的花岗岩石面上,有200多个呈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半圆形的岩臼,以底平肚大为特征,被称作“九缸十八锅”。它们形状如臼如缸、如碗如匙、如鼓如盘、如杯如桶,全面展现了岩臼的不同发育阶段,是至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类型最全的岩臼群。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