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1-01-10
席力图召,汉名“延寿寺”,是呼和浩特最精美的一座寺庙,在中国古代的建筑史上享有盛名,被誉为“召城瑰宝”。
席力图召坐落在呼和浩特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千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体是以南北为中轴、东西相对称的布局形式建造而成。召庙建筑宏伟、斗拱飞檐,雕龙画栋,气势恢宏,结构严谨庄重。
寺庙因本寺的第一世活佛得名。一世活佛希迪图噶布齐,来自西藏。由于他熟悉经典,并通晓蒙、藏、汉三种语言、文字,而深受来内蒙古传教的三世达赖索南嘉措的信任和尊敬。索南嘉措临终时曾嘱托,由他代替自己坐床,主持传教和负责寻访转世灵童等事宜。以后,他又成为四世达赖云丹嘉措的启蒙老师,并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亲自护送云丹嘉措入藏坐床。他的地位也由此而更加尊荣。当时宗教界尊称他为席力图呼图克图(意为首席活佛)。同时将他主持的寺庙称作席力图召。
召前有华丽的过街牌楼与山门对峙。山门内被天王殿替待。山门的左右两侧又各开一拱形门。两侧门内分别建有钟楼、鼓楼各一座。
鼓楼内放置一面大鼓,下有木制鼓架“鼓”在佛寺中为法器之一,只有在早晨和晚上才敲,早上先敲钟后敲鼓,晚上先敲鼓后敲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晨钟暮鼓。除晨钟暮鼓外,在迎请佛像,迎请高僧大得时也会与鼓同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钟鼓齐鸣”。
入山门后为席力图召前院。正面是菩提过殿,殿前竖有三丈多高的旗杆一对,是正月十五晾佛所用,晾晒本寺珍藏的佛祖释迦牟尼唐卡。院两侧为东西厢房。过殿左右设有垂花门。穿门而过是席力图召的经堂大院。
正面为大经堂。院南侧有对称的碑亭两座。康熙35年,康熙帝西征噶尔丹,凯旋路经呼和浩特,驻跸席力图召,适逢大殿新建落成,于是赐寺名为“延寿寺”,并于康熙42年(1703年),在寺建御碑亭。两座石碑汉白玉石质,大小相同,高4.3米,内容也相同,为康熙帝亲撰的西征噶尔丹的缘由和经过及亲临席力图召的活动,分别用满汉、藏蒙四种文字刻于两碑,史称“康熙纪功碑”。
经堂,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各九间,故称81间大经堂。经堂的墙体是典型的藏式围墙。墙上开有藏式盲窗,并配有藏草,铜镜等装饰物品。正面墙壁全部用彩色琉璃砖镶嵌而成。黄、绿、兰等各色相间,组成各式各样、绚丽多彩的精美图案。
经堂的殿顶,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为藏式平顶建筑,后为汉式歇山顶建筑。平顶和歇山顶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种藏、汉合壁、造型特殊的建筑艺术。这种建筑形式,是我国古代蒙藏地区典型的藏汉式建筑中最成功的范例之一。经堂前面的平顶中央,置有一个直径三米的鎏金法轮。法轮,既代表佛身,也象征着“世道轮回”“法轮常转”的深刻含意。
经堂正面,分作二层,下有抱厦七间,上有阁楼五间。整个表面,雕梁画栋,集雕刻、绘画于一体。充分体现了藏汉式建筑的艺术效果。精美多彩的雕绘图案、色泽艳丽的琉璃砖瓦,金光闪闪的鎏金饰件,使得整个经堂更加显得富丽堂皇、无与伦比。
经堂内部,宽阔高深,气氛庄严。空间里竖有64根藏式风格的方形明柱。每根柱上都包有彩色的龙纹挂毯。顶棚、栏板及横梁处布满了各种彩绘图案。四面壁上挂有精心绘制的佛教画像数百幅。色泽艳丽、内容丰富。
殿堂正中供有释迦牟尼塑像。两旁分别供奉十方佛、度母、菩萨等。在东西两壁的经架上,还珍藏有藏文的《甘珠尔》和《丹珠尔》经卷。整个殿堂内部配置得当,布局合理。
大经堂院东面的汉白玉石塔,是内蒙古地区覆钵式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用白石雕刻垒砌而成,通高约15米,石塔基座用石条砌成方坛,四面有阶梯可登。方坛上面为方形束腰座,束腰部分刻出火焰、金刚杵、狮等图案花纹,四角立圆柱,上呈阶梯状座身,分五级逐步内收,最下一级刻图案花纹,以上各级刻梵文六字真言。覆钵为宽肩型,周围饰以缨络,南面正中砌出火焰形佛龛。覆钵上面的塔刹,用石刻出十三相轮,再覆以铜制星月和宝盖。白色石料的塔身上,纹饰都用五彩,色调对比鲜明,是中国北方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和清代覆钵式塔的代表作。
院的西侧有自成一体的“古佛殿”一处和佛爷府等院落建筑。“古佛殿”建于辽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席力图召以十一世活佛在此坐床而闻名于世,数百年来历经风雨,仍古朴雄浑,魅力依旧。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