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满族文化博物馆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12-17
呼和浩特满族文化博物馆位于呼和浩特市成吉思汗大街东河大桥东北侧,这里陈列着与满族有关,特别是与绥远城有关的民俗、历史档案的大量藏品和展品。
呼和浩特满族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内设办公区、满族文化展厅和多功能展厅,主要展出满族民俗及用品、满文档案、清代服装、清代系列酒、清代瓷器、元青花磁、清代名人字画。
呼和浩特满族文化博物馆填补了自治区的空白。近年来,鄂温克、朝鲜、达斡尔等民族博物馆相继成立,极大地弘扬传承了本民族文化,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文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
呼和浩特满族文化博物馆为传承、弘扬、研究、交流满族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陈列、展览满族有关的、特别是与绥远城有关的大量服饰、饮食、民俗、用具用品、书画、历史档案的藏品和展品,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呼和浩特满族文化博物馆满足了广大满族文化爱好者深入了解满族文化的需求,通过直观的形式传承弘扬了满族文化。大量的馆藏为满族文化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对象和研究素材,促进了满族文化研究工作。
新城区是满族聚居区,来源于清乾隆四年即公元1739年建成的绥远城,已经有278年的历史。呼和浩特地区的满族,多出自新城区,又称“新城满族”,其祖先是来自于北京和山西右玉的八旗驻防军。
满族服饰承袭了女真传统,无论男女均身着袍服,分为单、夹、皮、绵四种材质。满族袍服的特点主要是圆领、窄袖、捻襟、带扣袢、衣裳连结,窄袖前端接有一个半月形的袖头,俗称马蹄袖。
清朝早期规定,旗人不得务农或经营工商业,每月钱粮由朝廷供给,号称“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后来随着满族人口的增长,不可能人人都当兵领饷。为了旗人的生计着想,光绪年间,朝廷派蒙旗垦务大臣贻谷赴绥远督办西蒙垦务,创工艺局、妇女工厂。绥远满族开始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大部分人解决了生计问题。当时旗人使用的生产工具和其他民族的工具是一样的。
满族日常用具比较讲究,有铜器、铁器、金银器、木器、瓷器等等,其中,尤以瓷器为最。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
中国清代绘画,具有特定的时代风貌。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雁、鹊、鸽、鹰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满族有着深厚的饮食文化。传统主食有停悸、煮饽饽(饺子)、米饭、林米水饭、高粱米(休米)豆干饭、豆糕、酸汤子等。尤其喜欢吃粘食和甜味食品,如饽饽、年糕等。流传至今的“驴打滚”、“萨其玛”都是满族传统点心。
满族是一个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有着独特的礼仪礼节。满族一直保持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满族在入关以前的住房建筑特点是“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入关后,驻防城里的满族按旗居住,一家一户住统一规格的老官房,外部呈马鞍形,是两出水的瓦房。一家住两间,里外屋,全是倒炕,就是南炕。屋里西墙设有祖宗板,供祖宗牌位和家谱,台上摆木香碟,台沿贴着挂钱儿,其颜色按照主人的旗属确定。比如,黄旗的就挂黄钱儿。小院儿前影壁后方插着一只神杆,称为“索罗杆”,杆上有锡斗,祭神时把供神鸦或喜鹊的肉放在上面。
呼和浩特满族文化博物馆的开馆及运行,必将促进新城区乃至呼和浩特地区文化、旅游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地址:呼和浩特成吉思汗东街北侧(房管局以东,景苑生态园西侧路北)
公交:110路专线、103路、106路(景苑生态园站)
门票:免费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