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旧八景,你知道几个?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11-01
清末文人整理总结了呼和浩特地区八个景点,俗称旧八景,分别指:青冢拥黛、白塔耸光、虎头瀑布、牛角旋风、柳城荫绿、杏坞番红、沙溪春涨、石桥晓月。
清代末期,有文人整理总结了呼和浩特地区八个景点,俗称旧八景,分别指:青冢拥黛、白塔耸光、虎头瀑布、牛角旋风、柳城荫绿、杏坞番红、沙溪春涨、石桥晓月。
一、青冢拥黛
呼和浩特市城南9公里的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正南9公里处玉泉区桃花乡境内的大黑河南岸。相传是汉代王昭君的陵墓。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出嫁远入匈奴,后立为宁胡阏氏,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唐代杜信《通典》中最早记载了这座昭君墓,以后历代记载甚多。据说每到深秋,塞外一片枯黄,唯独墓上的青草依然保持绿色,所以被称为“青冢”。
二、白塔耸光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白塔村有一座白塔名为“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万部华严经塔建于辽代,附近曾经是辽代的“丰州”古城。今天,它早已成为呼和浩特的一大观光景点。

万部华严经塔始建于辽圣宗年间(983--1031年),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属于辽代丰州城内的一座佛教寺院,元代该佛寺称“宣教寺”。该塔秘藏佛教经典《华严经》上万卷,故名“万部华严经塔”。塔内墙壁上保存有金代石碑6块,各层墙壁上有大量金、元、明、清各代游人题记,共200多条。题记除有汉文外,还有契丹文、女真文、蒙古文、藏文、古叙利亚文及古波斯文等多种文字。对研究该地区在辽、金、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对研究多种文字史和当时各民族间和平友好交往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三、虎头瀑布
位于呼和浩特市正北15公里处的小井乡塔坝村南虎头山东坡。因山巅有一岩石,形如一只猛虎昂首蹲立,头南尾北,两耳竖起,虎视眈眈,故名虎头山,海拔1824米。虎头山前约1公里处,有水流下,冬夏不枯,下垂地面,故取名“虎头瀑布”。

瀑布两边有白桦树林,峭壁上劲松悬挂,山丹、芍药,野花幽香,山雀鸣叫,景色优美。虎头瀑布高约四十米,宽三四米,落入下方壶形石穴内,轰隆作响,壶壁石质均为大理石,多年水滴石穿,纤尘不染,水痕斑斑,似石壶漏水状,俗称跌水崖,或跌水湖瀑布,还有一种说法,水从山崖而下,向西跌,边跌边泻,依级倾泻,有大跌有小跌,每跌有一潭,构成三潭相连的景象,就像是一个正在倒水的葫芦,所以人们也叫这个地方是跌水葫芦。据说这个瀑布冬天和夏天一样,什么季节都不枯竭,景色十分壮观,四季去游览都有看头,是大青山有名的一景。
四、牛角旋风
位于呼和浩特回民区的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水磨沟旅游区,西南有一座奇峰异景,一牛状的风蚀巨山尾西首东而卧,仰首处正好有两座小石峰似一对犄角直刺青天,如同旋风扶摇直上,顶天立地,被人称为“牛角旋风”。
五、柳城荫绿
中山东路、中山西路两旁的柳树林荫道,上世纪70年代柳树被挖走。

据史料记载:绥远城西门瓮城内,原有一块石碑,碑文记载,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时,绥远城一带,缺水少树,“池雍泥沙,地墟林荫”,为此,绥远城建威将军,集资带领八旗官兵,挖壕引水,在城西种植了3700多株柳树,此后柳树成荫,便成了当地一景。
六、杏坞番红(红杏遗村)
呼和浩特旧八景有“红杏遗村”,就是指乌素图召,素有“杏坞番红”的美称。

乌素图召主要由庆缘寺、法禧寺、长寿寺、广寿寺和罗汉寺5个毗邻的寺院组成。乌素图召五座寺庙各有红墙环绕,寺庙附近林木茂盛,是呼和浩特市郊之游览胜地。
七、沙溪春涨
根据《归化城青志》卷释:“扎达海河源出于红山口子,此处有泉水,数合流,数百步都伏地,公主府乃重出经流道署前,路小黑河。”的记述,可以看出西河源于公主府附近的泉眼,此泉水系大青山红山口的泉水,遇沙后渗入地下,以伏流的形式顺势向南流淌,在公主府四周进入平地溢出,产生大小不等的泉眼,顺河槽流下、在北门外的城隍庙西侧,分成两股河水,一股向东流淌,用于浇灌菜田,并形成了“十字河流水不混”的景点;另一股河水流向西南方向,经庆凯桥(牛桥)在归绥兵备道衙署(今呼和浩特市一中)前,与另一股河水交汇。故此,从庆凯桥向西南,至南茶坊关帝庙前这段河流,人们一直称为西河(今扎达盖河)。

西河沿岸,在清末民初建有归绥兵备道衙门、归化同知衙门(县衙)、归绥典狱巡检署衙门,还有朋苏克召、乃莫齐召及古丰书院(今呼和浩特市八中)等衙署、召庙,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为西河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在道署衙门前的河床内,西河与乌里沙河汇合处,称“二水交流”。

由于每年冬季结冰,春季融化时,河水流量增加,致使后沙滩的细沙冲刷到此处,待泉水逐渐成为细流后,便出现一片片长满绿草的沙滩,再加上泉水潺潺,垂柳棉棉,绿草茵茵,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归化城旧八景之一的“沙溪春涨”,就是因此而得名。
八、石桥绕月
过去的西河(蒙古语称扎达盖河),共建有六座桥梁,分别为庆凯桥(牛桥)、大通桥(旧名御公桥)、草桥(公安桥)、甲子桥(甲子年建得名)、县府桥(亦称官桥)和西茶坊桥(利行桥)。

沿河两岸杨柳遍布,紧密相连,素有“六桥溪柳”之说,是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其中庆凯桥(又名太平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据《丰州识略》第八卷记载:“庆凯桥在旧城北门外,康熙中建,以征噶尔丹师旋得名。”康熙亲征噶尔丹,在胜利返回途中经过归化城,当地官员为讨皇帝欢心,便修建此桥,并取名为庆凯桥,意为“庆祝凯旋”。不久,这座用来讨康熙欢心的桥由于质量问题,被洪水冲垮,此为第一次修建和冲毁。第二次是募捐建桥,建成后,立《重建庆凯年牌记》,因培基问题第二次被冲毁。乾隆年间又被冲毁了3次,至此,庆凯桥建了5次,冲毁了5次。嘉庆年间建成后又被冲毁,不过有好心人捐助,把此桥更名为“太平桥”,好景不长,桥又于道光年间被洪水冲毁,至此是建了7次,冲毁了7次。咸丰六年,这次又是洪水,不过只冲塌半座桥,后又经人们募捐,百姓们用当时最好的材料,经过两年的修建,一座长6丈、宽2丈余、拱高丈余的石桥竣工,据《归绥识略》记载:“该桥为砖石砌筑,有桥洞三孔,并用汉白玉雕花镶边,桥高四米,上方有二十四根栏杆立柱,每根柱头上分别雕有姿态各式小石狮二十四个,桥的中央涵洞上,南北两侧各嵌汉白玉龙首,为吐水样式,庆凯桥长二十多米,宽约七米,为当时归化城石拱桥杰作,雕刻技术精湛。”自此,便有了“石桥晓月”之说。

这是此桥第8次被重建,一直到1959年7月27日安然无恙,然而就在当年的洪灾中,庆凯桥第8次毁于洪水。也就从那年起,庆凯桥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它也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

2003年5月,首府相关部门发现了庆凯桥的遗址。2005年8月,庆凯桥的景观工程正式启动,两年后,一座崭新的完全按照旧桥的结构重建的新桥诞生了,这也是该桥第9次修葺。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