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的辽代艺术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10-11
辽代的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成就突出,以描写边塞草原风光、游牧骑射生活为主题,在中国画坛中构成“北方草原画派”。
辽代的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成就突出,以描写边塞草原风光、游牧骑射生活为主题,在中国画坛中构成“北方草原画派”。

作品粗犷豪放,真实地体现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牧的马背生活,以及契丹首领四时捺钵活动场景和少数民族部族首领大型活动的场面。尤其在人物的描绘中,表现出契丹及各少数民族骁勇剽悍、刚健豪爽的民族性格。

如世界名品胡瓌的《卓歇图》,描绘契丹族长和他的骑士们猎后休息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契丹民族的生活特点。在动物描绘中,表现最多的题材是马和鹿,而且尤善画马,技法独到,“以狼毫缚笔去疏渲,能使纤健”。胡虔的《番骑图》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

在山水画中,他们师法自然,并吸收中原传统画法而融于一画。如辽墓出土的《山水楼阁图》,用笔皴法,与中原画家一脉相承。另外,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墓壁画家,他们所画的内容多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围绕着墓主人生前的重要活动展开。
如位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哲盟库伦1号辽墓,墓道两侧各绘有22米长的壁画,分别为墓主人的《出行图》和《归来图》。出行图上绘有契丹、汉族人物共29人。墓主人髡发,颐指气使,女主人对镜整容,随从人员恭谨侍候,驭者备马待发,高轮小车正待启程。头戴幞巾的汉族鼓手、仪仗侍立或前呼后拥,呈现显赫的出行场面。

库伦2号、6号、7号辽墓、宝山2号辽墓以及庆陵东陵、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敖汉旗白塔子辽墓等处也出士了《契丹人物》、《契丹人驭马图》、《契丹人驼车出行图》、《契丹人引马图》、《海青对鸣图》、《山水夏景》、《仕女出游图》等大量精美壁画。

这些墓壁画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为研究辽代的绘画艺术及辽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难得的资料。辽代的雕塑艺术成就斐然。上京真寂寺的石刻佛像就是一个代表。真寂寺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南20公里处,蒙语称之为“格力布尔召”,汉语现称为“召庙”。
真寂寺始建于辽乾统九年(1109),是辽上京三寺之一。清乾隆年间,在青海塔尔寺喇嘛的积极倡导下,在辽代佛殿的基础上,后倚石窟前壁建起了七庙太殿,使古朴的辽代石窟和富丽的喇嘛庙得以完美结合。

该庙初名“文殊师利庙”,后以清廷所赐“善福寺”传世。“文革”中,寺被毁1975年和1987年两度再修,辽代石窟寺仍保留在佛寺之中,并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真寂寺石窟地处荒原中的一道山谷间,最宽敞的中窟宽6.5米,深约5米,高约3米,正中雕释迦牟尼卧像,头南面东,身长3.7米,两旁侍立着菩萨两尊,15名弟子跪伏在地。

三面石壁上有佛像三层,约计110尊。这是佛祖即将圆寂时的景象,与洞门楣上书写的“真寂之寺”题名相一致。

石窟为契丹人所开凿,所以题名“真寂之寺”,是释迦佛“真正取得涅槃正果”之意。南窟有半圆式天王像两尊,分立在释迦牟尼坐像的两侧。

窟内右面雕有普贤菩萨骑象像,左面雕有文殊菩萨骑狮像。北窟分内外两室,内室全为浮雕像,居中有释迦牟尼坐像,两旁有佛弟子、菩萨、供养人及天主像各一尊。有特色的是,这里的供养人均为典型的契丹人容貌。石窟两侧均有岩石雕刻。真寂寺石刻佛像朴拙敦厚,观赏性很强。
除真寂寺石窟以外,上京南塔、中京感圣寺佛舍利塔的浮雕像,辽宁义县奉国寺的7尊大佛等,都是辽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特别是大同府华严寺佛坛上完整地保存的31尊菩萨像,体态丰盈衣饰自然、衣带流畅飘逸,是石雕中的精品。而庆州白塔所出的柏木漆金彩绘塔,雕刻精巧玲珑。

契丹族的马鞍、革带,均有精致的雕塑为装饰,驰名天下。

辽代的玉石雕塑饰件一直影响到金、元以后,开“春水、秋山”之先河。在民族的交往融合中,辽代的音乐舞蹈也得到很大发展。契丹民族有祭祀祖先的傩舞、巫舞,有民族节庆的大型踏歌舞,还有从中原来的一般由66人表演的大型文舞和由68人表演的大型武舞他们继承了唐十二和乐,并由此发展为本民族的十二安乐。

辽王朝在祭天地祖宗、朝会大典、册封仪式、迎接外宾国使、得胜凯旋、大宴群臣等许多场合中都使用乐、舞。辽史记载,辽代的雅乐乐工和舞伎人数多达380人。此外,根据用途不同,还有散乐、大乐鼓吹乐以及从汉族学来的鱼龙漫衍戏、百戏等。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