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色布苏疗术,传统蒙医疗法介绍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10-07
色布苏疗术,又名瘤胃热罨法,是蒙古族在长期游牧生活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疗法。主要分布在乌拉山前后一带牧区。
蒙医色布苏疗术 又名瘤胃热罨法。将无病的牛或羊宰杀,剥皮剖腹,立即在瘤胃内加入药物,在皮内面涂抹药物,赴热将瘤胃覆盖在患处,把皮披在患者身上,进行浸浴治疗,可增强胃火、养脾血、滋肾阳、治妇女“赫依”症气滞,还可治血脉病、黄水病、肢体强直等疾病。

在古代,蒙古族的祖先,常年在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因此创造了许多适合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的医疗方法和技术。色布苏疗法,就是在蒙古民族游牧业经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疗法。

传说成吉思汗在南征北战时,中了毒箭。当时随军的蒙医,就用刚宰杀的羊肚灌上药,让成吉思汗把中了箭伤的胳膊伸进羊肚中,成功地解毒。从此以后,色布苏疗法就成为了蒙古铁骑治疗箭伤的主要方法之一。从13世纪起,色布苏疗法就在蒙医中流传下来,属于蒙医中罨疗中的一种。

色布苏疗法在乌拉特草原上流传甚广。最初,这种疗法是从喇嘛庙流传至民间的。蒙医最初被称为喇嘛医,其医学理论来源于藏医。根据历史记载,清朝乾隆年间(1784年),乌拉特前旗梅力更庙建起后,西藏、甘肃、青海等地的喇嘛医陆续到梅力更庙、公庙进行传教讲学。

梅力更庙和公庙也不断派喇嘛去以上地区各大寺庙学习藏文、藏医。这些喇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回到家乡,到牧区传授蒙医技术和理论。
色布苏疗术在施治方法上多采用披式法、骑式法、热罨法等。

(1)披式法:把无病的牛羊(三岁以上的公绵羊)等动物宰杀以后,在瘤胃中加人专门药物。同时把药涂在动物皮里面,趁热披在患者身上或皮的里面涂好白酒、黄油后披在患者身上。本法主治全身骨关节疼痛或筋络寒症赫依症、黄水病。

(2)骑式法:把牛羊等动物宰杀以后,立即把瘤胃取下,在反刍物里加人专门药物搅均并在胃口盖一块干净布,让患者将生殖器对准胃口骑坐。本法主治妇女赫依病、白脉病及黄水病、寒症赫依症。

(3)热罨法:在人体局部采用的瘤胃拔毒疗法之一。本法多用于毒蛇咬伤等的拔毒疗伤。其方法是,把三岁以上公绵羊膈杀以后,趁热把皮套在患者赤身,双手插在羊的两前肢皮里。同时,患者头上还缠包带有热反刍物的羊双肠并骑坐在加人专门药物的瘤胃上面。多用于寒症黄水病、关节肿痛、抽筋、骨关节酸痛、风湿性骚痒症、因潮湿着凉引起的后遗症。瘟疫热和重感冒高烧、心脏病、高血压和体质过虚者不宜施治热罨法。
热罨法宜在夏秋两季实施。每次施疗1一2小时,一般不宜超过2小时(根据病人体质和病情)。为避免胃罨过程中出现赫依性反应,宜服沉香三十五味方,用羊骨头汤送服。

为防止患者血压升高在施疗全过程用热毛巾罨敷前额和头顶部。并且必须调整好室内温度,防止伤风感冒。施反刍物坐疗前,患者要进食肉粥或营养丰富的稀软饮打垫。

治疗结束后,给患者补充黄油、热奶、奶茶、羊肉或羊骨汤之类的高热量饮食。在起居方面,治疗结束后,立即换穿干暖衣服,并全天(24小时)不出屋并用小麦面与黄油炒热,温擦全身干净,以防从汗毛孔伤风。

蒙医色布苏疗术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民间“土疗法”,具有成本低、取材方便、疗效好、副作用少等特点。

蒙医色布苏疗术可养脾血、滋肾阳、治妇女“赫依”症气滞,还可治血脉病、黄水病、肢体强直等疾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另外蒙医色布苏疗术对于妇科病及各类风湿病疗效极好,特别适合牧区气候、环境,深受牧区群众的亲睐,对研究和探索蒙医疗法有非常重要的医药科学价值。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