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蒙晋商常万达独创“千两茶”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10-06
旅蒙晋商常家的发展史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即常威和常万达。开拓万里茶路的常万达,是常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晋商常家的发展史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即常威和常万达。如果说创立“学而优则贾”家训的常威开创了常家未来的万世共享的教育理念,引领常家后人在做人,处事,人生观的建立上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底蕴,是常氏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人物的话,那么开拓万里茶路的常万达,则是常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高瞻远瞩,果敢出击,引领常家从单纯的小买卖走向辉煌,在极其具备垄断性质领域的茶路上,南下买茶山,北上开辟俄国市场,德昭四方,财雄天下,独领风骚200年。

分家后的“南常”建立了“大德川”商号,常万屺继承父业稳扎稳打,以布匹、绸缎、日用百货为主,陆续在大同、繁峙、成都、汉口等地创办了大德川、大德美、大德成、大德瑞、大德正、大德旺等十个以“德”字为标志的字号,号称“十大德”,形成了一个以张家口总号为中心,辐射蒙古乌兰巴托和大江南北的商业网络。经营网络覆盖14个省。于1918年没落,前后经历了200年。

“北常”呢?其掌门人常万达独树一帜,他从父亲手中接管了“大德玉”,将其业务发扬光大,其目光看得很远,热衷于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1755年清政府限制俄商进京贸易,把恰克图作为“陆上码头”,所有俄商贸易皆在恰克图交易,常万达看准了这一契机,决定迁居恰克图,发展对外商贸,把茶叶生意做到俄国去。

常家从此开启了对俄贸易的征程。常万达的不懈努力,使常家成为赴俄国经商的国内第一家商号,也是在蒙古、俄国经商时间最长的一家。

常万达确立的茶商帝国,跳跃着辛劳和智慧的音符,是古代茶叶经销史上的辉煌乐章,是一部雄沉宏厚的交响乐,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完全可以和“丝绸之路”媲美。
常万达与他的伙计们北越大漠,栉风沐雨,风餐露宿,风雨无阻,行商于库伦和恰克图等地,以万丈雄心,拓万里茶路,从事对蒙、对俄贸易,开创了常氏家族的千秋基业。经过常氏几代人的奋斗,终于使常家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外贸世家。

为了将茶叶的生意真正做大做强,常家把经营的范围从原来单纯的经销领域,拓宽到生产和加工领域。常万达在福建武夷山购买茶山,组织茶叶生产,并在福建省崇安县的下梅镇设庄,精选,收购茶叶。同时,自行创立茶坊、茶库,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砖茶,妥为收藏。

这样,常家在晋商中首先采取了茶叶收购加工,贩运“一条龙”方式。即:自行在福建武夷山购买茶山,组织茶叶生产,并在福建省崇安县的下梅镇设庄,精选,收购茶叶。同时,自行创立茶坊、茶库,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砖茶,妥为收藏。每年茶期,雇佣当地工匠达千人,然后陆地用车马运输至河口(今江西省铅山县),再用船帮,由水路运经信江、鄱阳湖、长江至汉口,沿汉水运至襄樊,转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镇(今社旗县,当时,晋商称之为十里店。)而后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山,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再于鲁村换畜力大车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或归化,再换骆驼至库伦、恰克图。

在企业运作中,某个经营手段领先同行一步,往往就意味着滚滚财源,所以其经营的优势也就越来越大了。

到清代,俄罗斯人普遍饮茶。其西伯利亚的游牧、渔猎民族,已达到“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涅尔斯克(尼布楚)边区的所有居民,不论贫富、年龄,都嗜饮砖茶。茶是不可缺少的主要饮料。早晨就面包喝茶,当作早餐。不喝茶就不去上工。午饭后必须有茶。每天喝茶可达五次之多。爱喝茶的人可以喝十杯到十五杯。不论你什么时候走到哪家去,必定用茶招待你。”(瓦西里帕尔申《外贝加尔边区纪行》)

十八世纪中叶,俄罗斯对茶叶的需求与日俱增,俄国上流人物,皆以穿丝绸、喝茶为荣。以走西口后远涉他乡的晋商为主的中国茶商,在与俄罗斯的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而这些中国茶商的领军和主力,就是常万达及其麾下的常氏集团。汾阳路履仁先生目睹晚清恰克图商业状况,撰文说:“买卖城内有一东西向横街和三条南北巷子组成,西巷有常家的大泉玉,中巷有常家的大升玉,东巷有常家的独慎玉。”
在清代,恰克图是中俄边境重要通商口岸,它的建立成就了许许多多的商人。雍正五年,中俄签订了《恰克图界约》,恰克图成为中俄贸易市场。中俄双方在此建城互市,俄方市圈称为恰克图,中方市圈称为买卖城。买卖城是晋商所建。恰克图和买卖城仅以木栅栏相隔,不久便出现了“万货云囤,居然一都会也”的胜景。《外贸加尔边区纪行》一书中写道:“一个恰克图抵得上3个省!它通过自己的贸易活动将人民的财富和富有生机的汁液输送到整个西伯利亚!”草原腹地恰克图腾起的商业风暴波及欧亚,对此新事物,远在欧洲的马克思也曾有描述:“他们在恰克图会商决定双方所供给的商品交换比例--因为货物完全是物物交换。中国方面交换的主要商品是茶叶,俄国方面是棉毛织品。”

每年茶期,茶叶加工好后,常万达就在茶山当地雇佣近千人的运输队伍,然后陆地用车马运输至河口(今江西省铅山县),再用船帮,由水路运经信江、鄱阳湖、长江至汉口,沿汉水运至襄樊,转唐河,再换骆驼至库伦、恰克图。从恰克图再北上,运送茶到俄国的莫斯科等地销售。

这条跨国茶路,从风和日暖、绿树成荫的南方,到冰天雪地,寒风呼啸的新西北利亚,遥遥万里。由于运输的距离很长,在路上一走就是好多天,所以历来就是散装的茶叶难免在途中有损耗,但严重的是,漫漫长路上的风吹日晒,常常导致茶叶走味,失却那沁人心脾的或浓郁或淡淡的茶香。

为了保证茶叶在运输中不被损耗,为了保证茶叶在运输中的质量,为了留住怡人的茶香,常家人想了许多办法。

比如黑茶松散,便踩捆成包,先运回山西,再转销蒙古和俄国,可是,踩包装就的黑茶仍然体积庞大,不便于驼队运输。又改为半圆柱体的的篓子,这种包装两篓相合,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帽盒状,又称为“帽盒茶”。在长期的长途运输中,由于经常日晒雨淋,当运到销售地点以后,有许多茶叶都走味了,没有原来的那么香。常万达便动脑筋想办法,于是诞生了常家“千两茶”。
常万达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曾多次去过茶叶产地湖南安化。在他心目中,安化是一个山清水秀、风光秀丽的地方,除了盛产茶叶外,还盛产楠竹、棕片、蓼叶。他想,要是内用蓼叶、中间用棕片、外面用楠竹篾把茶叶层层捆紧包装起来,做成一条条重量相同的茶柱,不但茶叶不会变质,而且运输会更方便,更为重要的是,将每支茶的重量定为一百两,在草原上与牧民进行交易时,也不用再过秤了,真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于是,常万达将每支茶的重量定位为一百两。在第二年开春之际,常万达就吩咐进山制茶的伙计,按照他的想法去做。并且将此茶命名为花卷百两茶,为什么称其为“花卷茶”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采制此茶的黑毛茶原料中有花白梗,二是外包装的竹篾长篓也织出了棱形的花纹,三是使其不再回弹的七道捆篾也采用花纹锁紧,有“三花”之称,故取名为“花卷茶”。花卷茶的制作技术要求高,没有专门师傅传授,一般人难以掌握,因此,掌握了这门技术的人不轻易外传。在旧时的安化,制作花卷茶技术有“传子(媳)不传女(婿)”的旧俗。

大家按照东家常万达的吩咐,细心制作茶柱,经过反复捆压,终于做出了“百两茶”:每一个茶柱,都正好是一百两。

“百两茶”经过长途运输到恰克图后,不但茶叶的原味没有改变,而且还增加了一股浓浓的竹叶清香味,受到了客商的一致好评。

但美中不足的是,“百两茶”的体积太小,在骆驼背上不好装载,要是装得少,运费不合算,装多了,就会从驼背上就会掉下来。

第二年,常万达加大茶量,将“百两茶”改为“千两茶”,每峰骆驼可驮六支,折合老秤四百二十多斤,符合每峰骆驼的标准重量。这样不但运输起来方便,茶味更加浓香,而且也十分适合牧民收藏和搬迁。

常家加工的“千两茶”形如圆木,造型古朴,单件重量大,工艺独特,表面乌黑油润,里面呈猪肝色,坚硬如铁。过去,曾有常家茶商将整支“千两茶”放入水中浸泡,经七年后,其茶心仍不湿。

“千两茶”成为了畅销国内外的特殊茶品,并被称为“茶中之王”。从清代一直沿袭至新中国建国初期。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