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有片神秘的“红土地”,至今鲜为人知!
来源: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2-04-15
翻开历史的卷轴,探索不为人知的过往,追溯那些尘封在岁月里的故事,千万年前的巴彦淖尔究竟上演过怎样的“惊心动魄”?
这里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一个叫巴音满都呼的地方,距离中蒙边境只有30公里。巴音满都呼
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富裕兴旺之地”,在这片荒凉的红色戈壁上,除了放牧的羊群偶然经过,很少有什么让人兴奋的事。
但在1979年春天的午后,蒙古族牧羊人赶着羊群穿越红色峡谷时,偶然发现了几块如白雪形态怪异的石头。他停下脚步,试图把这些石头挖出来看看,然而这些石头被深深嵌入地下,无法挖出,于是他只好捡了几块碎石带了回去。

很快,巴音满都呼牧羊人发现奇怪石头的事情被逐级上报到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为一探究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又把牧民送来的石头带到了北京。最终,这块来自戈壁上的石头引起了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及人类研究所的恐龙专家董枝明的强烈关注。

联系到这块化石发现的地点,董枝明断定,这很有可能是恐龙研究历史上又一个不同寻常的发现!

事实上,巴音满都呼被世人发现并不是那么顺利的。

20世纪20年代,为了寻找最早的古人类留下的化石和文化遗迹,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的“中亚考察团”深入内蒙古、甘肃新疆和蒙古国的戈壁沙漠进行考察。他们在蒙古戈壁大漠发现了完整的恐龙蛋化石,证实了恐龙是营造巢穴产卵的爬行动物,由此拉开了中亚地区恐龙研究史的帷幕。

遗憾的是,这次考察与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擦肩而过。
1927年5月9日,由袁复礼等中国学者与瑞典探险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组成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开始了长达6年的科学旅程。

他们在1928年春季经过巴音满都呼这片荒凉的土地,并发现了零星的恐龙化石迹象。然而,他们很快就被后面更加惊人的发现所吸引,巴音满都呼渐渐被人遗忘。

于是,发现的机遇再次和这片红土地擦肩而过。

当时间的车轮转动到1986年的时候,《中加恐龙化石科学探险考察计划》的签署,让加拿大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内地从事科研的外国探险团队,中方团长正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专家董枝明。
这次考察挖掘选择了内蒙古和新疆,对研究全球恐龙分类、揭示恐龙的灭绝之谜、北美、中亚两大陆的连接和分离、远古动物的迁徙及当时古地理、古气候的研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988年,科考队分为两队开始考察,直奔巴彦淖尔市阴山西段巴音满都呼的科考队很快就挖掘到有恐龙化石出露的地层。

这个剖面大约有45公里长,1-5公里宽,24-32米深,它的主体完全切入巴音满都呼的广阔戈壁带。

这次考察,中加联合科考队发掘出超过60个完整的原角龙头骨及个体骨架,从刚刚孵化出的幼仔到老年的恐龙一应俱全,简直就是一部完整的原角龙成长史。
在巴音满都呼的这次大规模发掘中,中加联合科考队从砂岩地层中找到了许多恐龙骨架,包括甲龙、绘龙、窃蛋龙和中国似鸟龙,以及龟甲壳,蜥蜴类与哺乳动物的骨骼,这些遥远的古生物究竟生活在怎样的世界中呢?

据奇石收藏家郑陶高的介绍,在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有一串神秘的脚印,这些形状像鸡爪的脚印,在古生物化石研究专家的分析下,极有可能是史前巨蜥类走过时留下的,这种动物很有可能就是生活在7000万年以前的恐龙。
古生物专家断定这里应该是一片湖泊,在水没干涸的时候恐龙在此活动留下的脚印。

这给了我们一个线索,7000多万年前,巴彦淖尔地区气候炎热、植物也比较茂盛,地面散布着一些湖泊,形态各异的恐龙以及大量龟鳖类、鳄类以及蜥蜴类的爬行动物共同生活在这里。

这个时代,大陆间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湿润,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还有许多蛇类、蛾,以及小型哺乳动物在这一时期出现,游荡在巴彦淖尔辽阔的草原地带。
从1988年开始,中加联合科考队在巴音满都呼连续进行了3年的发掘工作。这片戈壁的白垩纪地层中,恐龙化石的埋藏十分丰富。毫无疑问,位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之一,而出土白垩纪晚期恐龙化石的巴彦淖尔,是中国唯一的一处原角龙、绘龙、甲龙、窃蛋龙动物群产地,在中国及亚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代表性,在恐龙研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