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蒙古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二十一)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09-25
申报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
勒勒车是蒙古族地区的牛车,又名辘轳车。其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远在秦汉时期,匈奴人已懂得造车,公元三世纪的敕勒人更以造车称著。

勒勒车曾经是蒙古族用途最广的交通工具。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勒勒车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目前仍保留着完整的工艺流程。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46。
勒勒车制作的原则本是就地取材、制作简单、拆装方便,从技术上来说,勒勒车的制作工艺并不太繁杂。

勒勒车是牧民流动的家,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载重数乃至数百千克,用牛拉、马拉、骆驼拉都行。

由于牧区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深、沼泽地多,勒勒车的车轮高大,这样制作的勒勒车轻便灵活,辕条短、轱辘大,不易倾倒,驾驭起来精干得手。在交通不发达的沼泽、草地、荒滩上自如地前进,很适应当地的山岭沟壑地形。
勒勒车由车架子、车轮和轴鞍三部分构成,多采用桦木和榆木等质地坚硬的木材制作。

车架子由2根辕木、9根横撑、8根竖撑和2根车厢盖构成;车轮由1根轴、2个车毂、36根辐条和12根车辋构成。另有2个轴鞍,连接车架子和车轮。
制作勒勒车只须使用锛子、斧子、凿子、锯等简单的木工工具,制作时勒勒车的车辕木、车厢盖和轴鞍上都要凿出相关的竖卯眼,车辕木还要凿出横卯眼。横撑和竖撑上须开出相应的榫头,以连接车架子。车轴的两头须削细削圆,要求里粗外细,两头凿轴辖孔。

每个车毂的正中要打通轴孔,也是里粗外细,周围则凿出18个车辐卯眼,在车毂的正中以内,垂直而又略略向外倾斜。车辐条的根部有无肩榫,头部开单肩榫,两段的榫头呈90度角。

车辋(车轮周围的框子)以弯木制成,上面凿出与车辐条榫相适应的3个卯眼,两头做成相互适应的开口卯和双肩榫头。车辐条的根部打进轮毂的卯眼里,拉好头部的榫肩,即可安装上车辋。车轮安到车轴上,与车架子上的轴鞍连接起来。
勒勒车作为蒙古族文明的一个代表,在蒙古族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无法估量的挖掘开发价值。从勒勒车的装饰价值来说,在室内,以蒙古文化为基调的装饰中,勒勒车的任何结构都能作为一种标志性的点缀,况且,它能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在室外,把本色型勒勒车停放在一个恰当位置,那么,它就是游牧文化的典型标志,蒙古风情的具体展示,如果在车上栓上牛或马,旁边又栓上一只家狗,那就是蒙古民族文化生动自然的美景。
勒勒车作为蒙古人独特文化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蒙古族文化特点。反映了蒙古族文化魅力,讲述着源源流长的民族文化与历史。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