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庙子沟聚落遗址(仰韶中晚期)
来源: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2-01-20
庙子沟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新风乡,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约5500年。 遗址是于1985年10月发现的,经发掘的村南遗址第一地点面积约近3万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址51座,墓葬43座,窖穴(灰坑)132个,出土陶、石、骨等文物1000余件。
庙子沟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新风乡,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约5500年。 遗址是于1985年10月发现的,经发掘的村南遗址第一地点面积约近3万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址51座,墓葬43座,窖穴(灰坑)132个,出土陶、石、骨等文物1000余件。
庙子沟文化夹砂灰陶绳纹侈沿罐
房址为半地穴式建筑,大致为面东背西,南北成排分布,平面呈圆角长方形,进深大于间宽,多数为木骨泥墙构造。居住面用黄白色草拌泥抹成,坚硬平整。室内正中近门处,设有1个圆形或圆角方形灶坑,墙内侧一般设5~9个柱洞,门道有斜坡式或阶梯式两种。
墓葬交错散布于房址周围。墓坑分为长方形土坑竖式穴和圆形袋状穴两种,多为单人侧身曲肢葬,特别是袋形穴与灶坑内未成年的个体几乎折叠在一起。合葬墓中人骨较为零乱,随葬品不等,多者10余件,少则仅几块陶片,幼儿和女性有的佩带有环饰或螺蚌类装饰品。
墓葬交错散布于房址周围。墓坑分为长方形土坑竖式穴和圆形袋状穴两种,多为单人侧身曲肢葬,特别是袋形穴与灶坑内未成年的个体几乎折叠在一起。合葬墓中人骨较为零乱,随葬品不等,多者10余件,少则仅几块陶片,幼儿和女性有的佩带有环饰或螺蚌类装饰品。
庙子沟文化泥质红陶鼓腹罐
陶器中陶质有夹砂、泥质、砂质三大类。陶色以红褐陶数量最多,灰陶和红陶次之,黑陶极少。纹饰以绳纹为主,其次是附加堆纹,还有少量的彩陶、戳印纹、划纹和方格纹等。彩绘有红彩、黑彩、紫彩,有的使用复彩和内彩,彩绘图案是由网格、三角、鱼鳞和平行曲线组成的几何纹图案,制法皆为平制。器形有罐、钵、盆、漏斗、碗、器盖、环、纺轮等。
石器多经磨制,少数的为琢制的细石器,主要有长方形穿孔石铲和窄首窄刃石斧、长方形穿孔石刀、梯形石锛、石凿、磨盘、磨棒、璧、纺轮、环镞等。
骨器皆用动物骨骼加工而成,有骨柄石刃刀、槽形锥状器、锥、簪、骨片等。
该遗址到目前为止,是内蒙古自治区发掘面积最大、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处古聚落遗址,其出土器物具有中原半坡期的文化特征,故应为仰韶文化阶段,距今大约5000~5500年(仰韶中晚期阶段)左右,被命名为“庙子沟文化”......
石器多经磨制,少数的为琢制的细石器,主要有长方形穿孔石铲和窄首窄刃石斧、长方形穿孔石刀、梯形石锛、石凿、磨盘、磨棒、璧、纺轮、环镞等。
骨器皆用动物骨骼加工而成,有骨柄石刃刀、槽形锥状器、锥、簪、骨片等。
该遗址到目前为止,是内蒙古自治区发掘面积最大、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处古聚落遗址,其出土器物具有中原半坡期的文化特征,故应为仰韶文化阶段,距今大约5000~5500年(仰韶中晚期阶段)左右,被命名为“庙子沟文化”......
您可能感兴趣的
所属专题
来乌兰察布吧,亲临天高云淡的草原、湖海、火山、林场、敖包,品羊肉、莜面等美食,感受草原蒙汉的团结、智慧。
Fatal error: Uncaught Error: Call to a member function fetch_row() on bool in /www/wwwroot/enpx.com/web/doc/detail.php:452 Stack trace: #0 /www/wwwroot/enpx.com/web/doc/detail.php(430): mlt_doclist() #1 /www/wwwroot/enpx.com/web/doc/detail.php(363): ml_topic() #2 /www/wwwroot/enpx.com/web/doc/detail.php(81): more_list() #3 /www/wwwroot/enpx.com/web/doc/detail.php(59): Display_main() #4 {main} thrown in /www/wwwroot/enpx.com/web/doc/detail.php on line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