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城市名片见证乌海荣耀
来源: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2-01-15
乌海市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民风淳厚,被誉为镶嵌在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
黄河明珠
乌海市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民风淳厚,被誉为镶嵌在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于2010年4月开工建设,2013年9月开始蓄水,形成118平方公里水面的“乌海湖”,水面面积是杭州西湖的20倍、宁夏沙湖的5.4倍,届时乌海市将成为依山傍水、水绕城中、特色鲜明的独特格局,环境更加优美,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河明珠”。
乌金之海
乌海市境内资源富集,素以“乌金之海”著称。乌海市煤炭资源丰富,炼焦用煤占内蒙古已探明焦煤储量的60%,经济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为主。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经济。 优质焦煤、煤系高岭土、石灰岩、铁矿石、石英砂、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好、易开采、相对集中配套、工业利用价值高。
其中,优质焦煤占内蒙古已探明储量的75%,是国家重要的焦煤基地;石灰石远景储量在200亿吨以上,煤系高岭土储量11亿吨以上。潜在的经济价值在4000亿元以上,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优势为乌海的矿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
其中,优质焦煤占内蒙古已探明储量的75%,是国家重要的焦煤基地;石灰石远景储量在200亿吨以上,煤系高岭土储量11亿吨以上。潜在的经济价值在4000亿元以上,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优势为乌海的矿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
书法之城
乌海,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新兴工业城市,曾以煤炭工业而闻名。现如今,发端于煤矿的书法文化却如同星火燎原般席卷全城,“中国书法城”已成为乌海最具特色、叫得最响的城市名片。
可以说,近40 年的发展历程,既是我市由“煤城”到“书法城”嬗变的进程,又是书法文化由觉醒、兴起到繁荣的过程。书法,这张金质城市名片,让这座城市拥有了尤为珍贵的气质和底蕴,为它的转型发展丰富了内涵、注入了活力。
书法文化:全民普及,融入城市血脉
“作为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却在这里如此普及,群众对书法艺术如此热爱,这着实令人震撼。”一位来我市参展的山东书法家曾这样评价。
我市常年习练书法的有上万人,随时可以拿出作品参加各级书法展的也有3000 多人。截至目前,市书法家协会已拥有会员2000 多人,其中自治区级书协会员125 人,国家级书协会员31人。
事实上,书法文化在我市的发展和普及并非偶然,这是我市把书法作为全民文化来抓,特别是大力推进“书法五进”的必然结果。
书法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警)营,是书法城建设中的创新之举,而“书法五进”工作模式又是国家、自治区唯一一个以书法文化活动为主题的公共文化示范项目。
“书法五进”工作模式2013 年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以来,为强力推进项目创建,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项目《创建规划》《实施方案》《考核办法》等,并且每月对各区各单位进行实地督查,年终对全市创建工作进行考核。
2014 年,“书法五进”创建工作提前完成。截至目前,我市建成书法活动示范基地47 个、书法活动室68个,年内开展各类展赛、培训192 次,出版书法集(册)11 次,受益群众10余万人。
“书法五进”的深入开展,推动了全民爱书法、习书法、研书法。在学校,课桌上孩童在躬身提笔;在社区,书法爱好者以切磋书艺为乐;在企业、机关,习字者随处可寻;在军营,官兵也运笔挥毫、练武修文……从稚气未脱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者,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却对书法有着同样的热爱和执着。
可以说,近40 年的发展历程,既是我市由“煤城”到“书法城”嬗变的进程,又是书法文化由觉醒、兴起到繁荣的过程。书法,这张金质城市名片,让这座城市拥有了尤为珍贵的气质和底蕴,为它的转型发展丰富了内涵、注入了活力。
书法文化:全民普及,融入城市血脉
“作为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却在这里如此普及,群众对书法艺术如此热爱,这着实令人震撼。”一位来我市参展的山东书法家曾这样评价。
我市常年习练书法的有上万人,随时可以拿出作品参加各级书法展的也有3000 多人。截至目前,市书法家协会已拥有会员2000 多人,其中自治区级书协会员125 人,国家级书协会员31人。
事实上,书法文化在我市的发展和普及并非偶然,这是我市把书法作为全民文化来抓,特别是大力推进“书法五进”的必然结果。
书法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警)营,是书法城建设中的创新之举,而“书法五进”工作模式又是国家、自治区唯一一个以书法文化活动为主题的公共文化示范项目。
“书法五进”工作模式2013 年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以来,为强力推进项目创建,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项目《创建规划》《实施方案》《考核办法》等,并且每月对各区各单位进行实地督查,年终对全市创建工作进行考核。
2014 年,“书法五进”创建工作提前完成。截至目前,我市建成书法活动示范基地47 个、书法活动室68个,年内开展各类展赛、培训192 次,出版书法集(册)11 次,受益群众10余万人。
“书法五进”的深入开展,推动了全民爱书法、习书法、研书法。在学校,课桌上孩童在躬身提笔;在社区,书法爱好者以切磋书艺为乐;在企业、机关,习字者随处可寻;在军营,官兵也运笔挥毫、练武修文……从稚气未脱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者,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却对书法有着同样的热爱和执着。
沙漠绿洲
“沙漠绿洲,水上新城”,乌海是一座被乌兰布和沙漠、库不齐沙漠、毛乌素沙漠三大沙漠所环绕的城市,集聚了沙漠、黄河、湖泊、草原、高山、湿地等丰富自然景观的城市,是一座虽然年轻但是等了你很久的城市。
葡萄之乡
1950年之前,乌海与葡萄是绝缘的,那时的人们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乌海这片不毛之地与甘甜可口的葡萄能有什么瓜葛,“不宜栽种植被的地区”一度成为了乌海的代名词。
据农牧业部门相关资料显示:1950年,一家姓马的农户在乌海移植成活第一株葡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艾玉清、房树茂等一批立志献身大漠戈壁农林事业的青年人来到建市之初的海勃湾市,他们跑遍了地区大大小小的沙丘、沟壑,揣摸着这方水土的“脾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在大漠里培植出零星的绿色。
据农牧业部门相关资料显示:1950年,一家姓马的农户在乌海移植成活第一株葡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艾玉清、房树茂等一批立志献身大漠戈壁农林事业的青年人来到建市之初的海勃湾市,他们跑遍了地区大大小小的沙丘、沟壑,揣摸着这方水土的“脾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在大漠里培植出零星的绿色。
赏石之城
乌海的奇山怪石铸就了乌海人对石头的喜爱,凿刻在石头上,被誉为“天书”的5000年前先民留下的“太阳神”岩画,开乌海赏石文化之先河,为今天乌海成为“中国赏石城”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渊源;被赞为“太阳石”的丰富煤炭资源又为乌海赏石文化提供了火热的发展源泉。
在乌海,众多人家里、办公室都摆放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奇石,民间赏石、藏石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街头、广场、公园到处林立着天然趣成、形态各异的观赏石, 成为城市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成功举办的7届全国及国际石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爱石之人和专家学者,赏石文化交流成效显著,产业优势凸显,成交额数以亿计。一 年一度的赏石文化周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奇石展览、交易、鉴赏的固定平台。奇石集市实现了常态化,赏石一条街、遍布城区的石馆更是石友们的精神家园。
2012年8月30日,“全国赏石日”在乌海启动,乌海被命名为首个“中国赏石城”,赏石文化在“赏石之城”更加发扬光大。
在乌海,众多人家里、办公室都摆放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奇石,民间赏石、藏石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街头、广场、公园到处林立着天然趣成、形态各异的观赏石, 成为城市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成功举办的7届全国及国际石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爱石之人和专家学者,赏石文化交流成效显著,产业优势凸显,成交额数以亿计。一 年一度的赏石文化周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奇石展览、交易、鉴赏的固定平台。奇石集市实现了常态化,赏石一条街、遍布城区的石馆更是石友们的精神家园。
2012年8月30日,“全国赏石日”在乌海启动,乌海被命名为首个“中国赏石城”,赏石文化在“赏石之城”更加发扬光大。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