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岩画
来源: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1-09-12
近年来,在阴山山脉西段狼山地区(巴彦淖尔市西北),发现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灿烂古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岩画。岩画,顾名思义就是雕凿或绘画在岩石上的图像。它以古朴、粗犷、凝炼的画风和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北部为广袤的草原,南部是富饶的河套平原。阴山自古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之地。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诸如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鹘(纥)、敕勒、党项、契丹、鬼方、山戎、蒙古等都曾在这里生活过,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近年来,在阴山山脉西段狼山地区(巴彦淖尔市西北),发现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灿烂古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岩画。岩画,顾名思义就是雕凿或绘画在岩石上的图像。它以古朴、粗犷、凝炼的画风和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阴山岩画,早在公元5世纪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并把它写进了《水经注》里:“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考古工作者按照《水经注》提供的线索,在西起阿拉善左旗,中经磴口县、乌拉特后旗,东至乌拉特中后旗的阴山狼山地区发现了近万幅的岩画,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年代之悠久,令人叹为观止。

1976年开始对岩画进行了全面考察,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巴彦淖尔境内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1万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这些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游牧生活状况。
一、阴山岩画的分布
阴山岩画分布非常广泛,主要分布于阴山狼山地区(巴彦淖尔市北部)西起阿拉善左旗,中经磴口县、乌拉特后旗(原潮格旗),东至乌拉特中后旗的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约40­-70公里的范围内。其它地区也有零星分布。

最多的地方在乌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东西延伸5公里多。仅此一处,岩画就在千幅以上。在地里哈日山东北不远的山南坡和山顶部也有大量岩画和地里哈日山岩画毗连一起,成为一个岩画分布区。地里哈日山西南约8公里的瓦窑沟北山,每隔2至10米或稍远一些便有一处岩画,总数在9百幅以上。

蹬口县的北托林沟山地的黑石上,一般2~3米就有一幅岩画,最远间隔不超过10米,其总数在5百幅以上。

最密集的岩画群一个在默勒赫图沟一处迎北的崖壁上,东西约50米、高约20米,约有80个人头像组成。另一个在格和尚德沟中段的一块迎西的石壁上,宽约5米、高约15米,由50个个体画组成。

乌后旗主要分布在呼和温都尔镇(原青山镇)炭窑口东段,巴音宝力格大坝口和巴日沟,岩画的题材内容很丰富,主要反映古代狩猎和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其中动物岩画有山羊、绵羊、盘羊、岩羊、马、牛、驴、驼等。岩画面积最大的是乌拉特后旗大坝沟口西畔石头上的正方形岩画,面积约400平方米。

2006年05月25日,阴山岩画作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保护范围位于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磴口县。
二、阴山岩画创作的时代
第一代岩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中期原始氏族部落的岩画。这是岩画的鼎盛时期,数量多,分布广,制作认真。

第二代岩画是春秋时期至两汉时期匈奴人的岩画。

第三代岩画为中世纪岩画。这代岩画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北朝至唐代突厥人岩画和五代至宋代回鹘、党项人的岩画。突厥人岩画数量较少、内容以表现家畜为主,其中山羊占有突出地位。表现手法有抽象化、图像化的特征;回鹘岩画的突出特点是用铁刃画刻而成,线条细而浅,题材多为仿前代作品,并有少数植物图案和回鹘文字。党项人岩画大都是敲凿而成,做工粗糙但色泽新鲜,多如新作一般,并伴有西夏文字。其艺术特点是形象性很强。

第四代岩画是元代以后蒙古族的作品,称为近代岩国。岩画分敲凿岩画和颜料岩画两种。颜料岩画为蒙古族所特有,岩画内容除一部分反映生活、生产(如奔马、双峰驼、牧工图等)之外,多数是与喇嘛教有关的图案。
三、阴山岩画的题材
阴山岩画的题材从总体上看,取材于游牧民族的狩猎活动。其中数量最多、凿刻最精的是动物岩画。画中动物有山羊、绵羊、盘羊、羚羊、岩羊、大角鹿、白唇鹿、赤鹿、麋鹿、驼鹿(罕达犴)、狍子、马、骡、驴、驼、牛、野牛、羚羊、狗、龟、野猪、兔、狐狸、蛇、狼、虎、豹等。

其次,是狩猎的画面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数量可观,表现了史前民族的社会生活,这是整个岩画中最绚丽的部分。狩猎画中表现了各种各样的猎手、武器、狩猎方式等场面性图像,无论独猎或众猎,还是引弓射猎或围捕野兽的画面,通常都表现其最紧张的一刹那,突出猎手对野兽致命处的打击过程,表现猎人获得野兽的强烈愿望。反映出原始人类的文化艺术来源于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这一根本途径。

除动物画和狩猎画外,数量上占有较大比例的是放牧画。放牧画大约在青铜器时代晚期产生,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虽然时间相距很远,但其内容却大体相近,一般有出牧图、倒场图、一条鞭式和满天星式牧羊图、牧马图等。这些放牧方式在今日的内蒙古草原仍然比较流行。

此外,人物舞蹈、车辆及出行、骑士、骑士列队、征战图、穹庐毡帐、人面形、人手足印、兽禽蹄足印、图画文字、星图等岩画,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的神灵图像,在整个岩画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它们直接反映原始民族和部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特别是几处天体星象岩画,在世界岩画中也是少见的。
四、阴山岩画的创作方式
阴山岩画的作画方式主要有敲凿法和磨刻法两种。敲凿法是利用比画面石料硬度高的金属器或石器,在画面上打击成点,点连成画。用敲凿法制成的岩画线条深浅不一,疏密不均。

磨刻法亦称研磨法,用此法做成的岩画,痕深面光,断面成U形。此外,还有划刻法,即用金属工具划刻,其划痕细而浅,此类作品多为晚期作品。

岩画中还有颜料岩画,即用石灰和动、植物油调作颜料涂于岩石上的岩画。这类画数量不多,多为近代作品,且与喇嘛教有关。

阴山岩画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岩画中分布最为广泛、内容最为多样、艺术最为精湛的岩画,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岩画,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岩画之一,是我国最大的岩画宝库。

2008年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报请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和内蒙古岩画研究院,设于河套大学内。将河套文化特别是阴山岩画的开发研究与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2008年为阴山岩画年,制定并实施《阴山岩画抢救性普查与保护实施方案》,组成专职管理机构,划定了各相关地区的管理区域,树立了19个岩画保护区相关标志。

为合理开发利用岩画资源,选择有代表性的岩画保护区建立露天博物馆或生态园区。相关地区分别完成围栏建设,并在岩画集中的区域设立了岩画警务室,进行专门保护。申请成立了“内蒙古岩画研究与保护学会”、拟申请成立“阴山岩画保护基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