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南侵的要地--高阙塞
来源: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1-09-12
高阙塞作为军事要塞,秦汉时期的多次战争都以夺取此要塞为目标。
匈奴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每天的生活是快乐的唱歌放牧打猎。草原的南面是阴山,阴山的南面是广阔富饶的河套平原,那里是农耕文明的沃土。阴山南北,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都在进行着。
游牧民族生产力水平低下,当北方草原遇到天灾人祸危及生存时,匈奴们就要南下寻找食物,这时南边的农耕民族就成了他们抢劫的目标。这时如果农民强,就能把匈奴打回来;如果农民弱,匈奴就会占领河套平原,把那里变成他们的冬季牧场。所以阴山是古代农民抗拒匈奴的屏障。
司马迁最早比较全面地记述了匈奴的早期历史。战国形成之时,燕、赵、秦“三国边于匈奴”,“(秦)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高阙塞作为军事要塞,秦汉时期的多次战争都以夺取此要塞为目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4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胡人。”《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史记.匈奴列传》载:“汉以卫青为大将军,将六将军,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击胡。”
游牧民族生产力水平低下,当北方草原遇到天灾人祸危及生存时,匈奴们就要南下寻找食物,这时南边的农耕民族就成了他们抢劫的目标。这时如果农民强,就能把匈奴打回来;如果农民弱,匈奴就会占领河套平原,把那里变成他们的冬季牧场。所以阴山是古代农民抗拒匈奴的屏障。
司马迁最早比较全面地记述了匈奴的早期历史。战国形成之时,燕、赵、秦“三国边于匈奴”,“(秦)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高阙塞作为军事要塞,秦汉时期的多次战争都以夺取此要塞为目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4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胡人。”《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史记.匈奴列传》载:“汉以卫青为大将军,将六将军,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击胡。”
长城边塞其实只能起一时之用,大多时还需要兵强马壮配合。匈奴是游牧民族,阴山的树木可以为匈奴军队提供弓矢,也可以用来造车与穹庐。所以阴山是匈奴必争之地,高阙塞这种边防要塞不时易主也经常发生。
对于高阙塞的地形及军事价值,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述:“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焉,及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自阙北出荒中,跨山结局,华北快讯网,谓之高阙戍,上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
《史记》载,“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言外之意是赵将不是李牧时,匈奴常常入赵边。“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黄)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可见,此时高阙塞早失,匈奴渡过黄河占领了河南地。始皇帝也只是因河设防,阴山仍在匈奴人的手中。
强秦短命,楚汉相争,匈奴的冒顿射杀其父头曼单于自立。冒顿东破东胡,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全部收复了被蒙恬夺走的地盘。又进入了长城以南,到了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南)。同时出兵侵掠燕、代(郡治在今河北蔚县东北)。
对于高阙塞的地形及军事价值,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述:“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焉,及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自阙北出荒中,跨山结局,华北快讯网,谓之高阙戍,上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
《史记》载,“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言外之意是赵将不是李牧时,匈奴常常入赵边。“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黄)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可见,此时高阙塞早失,匈奴渡过黄河占领了河南地。始皇帝也只是因河设防,阴山仍在匈奴人的手中。
强秦短命,楚汉相争,匈奴的冒顿射杀其父头曼单于自立。冒顿东破东胡,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全部收复了被蒙恬夺走的地盘。又进入了长城以南,到了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南)。同时出兵侵掠燕、代(郡治在今河北蔚县东北)。
后来,匈奴兵临晋阳城下,高祖刘邦亲自将兵北击匈奴,结果中了冒顿之计,白登被围七日。据说还是陈平使间厚遗冒顿的阏氏才得以脱身,简直狼狈不堪,颜面尽失。
汉匈之势到了武帝时才有改观。大将军卫青曾将六将军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击胡。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饮酒醉。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围右贤王。右贤王大惊,脱身逃走,诸精骑往往随后去。汉得右贤王众男女万五千人,裨小王十余人。骄纵的匈奴受到了一次大的教训。再后来,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汉朝,北匈奴远遁漠北。
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高阙塞是汉匈之争的主要关塞。它位于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西南18公里处,固察公路X717西侧,阴山南麓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前、一个紧扼山口的高坡上,东侧是达巴图沟,西侧是查干沟。
此地是古代黄河的最北端(黄河未改道前),与阴山离得最近,控制着北方草原通向河套的交通咽喉,易守难攻,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绝佳的军事要塞。山沟两侧,有两座对称高耸的暗红色山峰(乌拉山与狼山),十分高大,形似双阙,故称高阙塞。
汉匈之势到了武帝时才有改观。大将军卫青曾将六将军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击胡。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饮酒醉。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围右贤王。右贤王大惊,脱身逃走,诸精骑往往随后去。汉得右贤王众男女万五千人,裨小王十余人。骄纵的匈奴受到了一次大的教训。再后来,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汉朝,北匈奴远遁漠北。
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高阙塞是汉匈之争的主要关塞。它位于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西南18公里处,固察公路X717西侧,阴山南麓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前、一个紧扼山口的高坡上,东侧是达巴图沟,西侧是查干沟。
此地是古代黄河的最北端(黄河未改道前),与阴山离得最近,控制着北方草原通向河套的交通咽喉,易守难攻,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绝佳的军事要塞。山沟两侧,有两座对称高耸的暗红色山峰(乌拉山与狼山),十分高大,形似双阙,故称高阙塞。
高阙塞遗址有南北二座方形古城,在城址北墙及西墙外的缓坡上,有一段东北、西南走向的石墙(赵长城),墙体虽遭毁损却依然隐约可见,用不规则石片垒砌,中部填以砂石。此墙东北至达巴图沟沟口,与沟对面山坡上的石墙遥遥相对,向西南延伸与石城西面的一个小山包相连,山包顶部有一个石砌的烽火台遗址,古城和烽火台扼查干沟两侧。
北侧的方形小城是战国晚期赵武灵王所筑的高阙塞,略呈方形,城墙用较大鹅卵石垒砌而成。南侧较大的石城为长方形,城墙较窄,曾出土了汉代的铁釜、铁甲片和箭头等。是汉代沿用此城时重新扩筑的城池。二城建筑风格明显不同。高阙塞的东北方向是宽阔的达巴图沟口,西南是查干沟口,古城位于两沟的交汇之处。
高阙塞为历代诗人骚客吟咏,如明朝诗人卢楠诗云:“高阙塞头战旗横,居延川里少人行,黄沙欲渡李陵墓,明月长悬苏武城。”
北侧的方形小城是战国晚期赵武灵王所筑的高阙塞,略呈方形,城墙用较大鹅卵石垒砌而成。南侧较大的石城为长方形,城墙较窄,曾出土了汉代的铁釜、铁甲片和箭头等。是汉代沿用此城时重新扩筑的城池。二城建筑风格明显不同。高阙塞的东北方向是宽阔的达巴图沟口,西南是查干沟口,古城位于两沟的交汇之处。
高阙塞为历代诗人骚客吟咏,如明朝诗人卢楠诗云:“高阙塞头战旗横,居延川里少人行,黄沙欲渡李陵墓,明月长悬苏武城。”
高阙塞遗址南1.5公里有新建的匈奴城,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建于2015年。是以阴山、黄河故道、沙漠、生态、休闲、珍稀植物等旅游资源为载体,以“草原文化,北疆特色,休闲度假,生态建设”为建设主题的游牧文化旅游景区。
历史上,阴山、河套、黄河河南地曾是匈(后来的突厥等族)汉之间进行生死之战的地区,死伤自是难以数计。登临古城,远望匈奴城熙熙攘攘的游客,旧时的纠葛恩怨都已过去,今日和平安祥的生活更应珍惜。
历史上,阴山、河套、黄河河南地曾是匈(后来的突厥等族)汉之间进行生死之战的地区,死伤自是难以数计。登临古城,远望匈奴城熙熙攘攘的游客,旧时的纠葛恩怨都已过去,今日和平安祥的生活更应珍惜。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