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蒙古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十二)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09-23
申报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鄂尔多斯市,其风格的形成可上溯到元代。与长调民歌不同,短调民歌结构短小精悍、句法整齐、节奏明快、情绪欢快活泼、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动听,具有强烈的舞蹈性。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其旋律多以五声音阶构成,也有一些隐伏“商”音后留下四个音阶以构成旋律的作品,如《协布仁喇嘛》、《阴山》等;六声音阶的歌曲也不少,如《森吉德玛》、《山头》、《西召》等;此外还有七声音阶的歌曲,如《巴音杭盖》等。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构成的歌曲中,“4”与“7”两个音在旋律间多以经过音的形式出现。

鄂尔多斯民间音乐的调式以蒙古族音乐特有的羽调式为主,兼有其他调式,其中尤以宫、徵调式居多。宫调式的歌曲有《金色的百灵鸟》、《嫦娥》等;商调式的歌曲有《瞭望》、《乌达高勒》等;角调式的歌曲有《蓿骇滩》、《哈地温都尔》等;徵调式的歌曲有《巴音杭盖》、《我有钱的弟弟呀》等。
另外,鄂尔多斯蒙古音乐还在传统五度调式的民歌中加入七度调式的引子和过门,别具一格。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采用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多系即兴歌唱,以四胡、扬琴、笛子、三弦、筝、马头琴等乐器伴奏。歌词简单而不呆板,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记录了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从中折射出鄂尔多斯人的民族精神和思想意识,为民族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目前,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蒙古族民歌的原生态唱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代表性传承人日益减少。在此形势下,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也陷入发展困境,濒临衰亡的危险,急需采取保护措施。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