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乌拉特铜银器制作
来源: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1-09-05
“乌拉特”为蒙古语,汉语为“能工巧匠”之意。乌拉特蒙古族的铜银器制作技艺产生于明末清初,约有300多年的历史。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号)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140项。内蒙古有17个项目入选,其中新增项目5个,扩展项目12个。分别是江格尔 、鄂温克族民间故事、和硕特民歌、乌珠穆沁长调、萨吾尔登、二人台、乌审走马竞技、察哈尔毛绣、蒙古族皮艺、图什业图刺绣、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巴林石雕、蒙医乌拉灸术、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三空李氏正骨、巴音居日合乌拉祭、六十棵榆树祭 。

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长调、呼麦),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为中蒙两国联合申报,是我国首次与外国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通过的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8个106处保护单位。
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保护单位:乌拉特中旗文化馆
“乌拉特”为蒙古语,汉语为“能工巧匠”之意。乌拉特蒙古族的铜银器制作技艺产生于明末清初,约有300多年的历史。

铜银器制作加工过程主要有化铜(银)水、铸毛坯、打叶出条、压大形、上胶版、錾花、焊接、抛光、美货、上翠蓝等十多道工序。

制作时先将铜银板材加工成所需物件的大致模型,然后进行焊接、打磨成型。马具的银饰多采用锻打技术,成型后进行打磨,有的器具采用模具一次浇灌成功。其制品分为饰品类和生产生活用品类,如乌拉特妇女头饰、手镯、银碗、酒具、马具等,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乌拉特铜银器以其质地纯正、做工精细、图案优美、色泽明亮而闻名,其正宗银活,柔软性好,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乌拉特部落至今仍保留着传统铜银器制作工艺的主要流程。不仅满足乌拉特人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也体现了乌拉特人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反映了蒙汉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1年,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