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尔剪纸:坚守中绽放光彩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09-08
剪纸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更是内蒙古文化的瑰宝。
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是当地老百姓流传已久并且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中的艺术形式,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区长期居住的蒙古族和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形式,也是内蒙古文化艺术的具体体现。

蒙汉各族人民长期和谐杂居的经济文化模式,更赋予了和林格尔剪纸独特的民俗特色和地域特色。
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是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地区的一种民族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在半农半牧的社会生活中创作、传承的一种造型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流传于民间的剪纸艺术而言,它拥有传人数量多、民俗功能强、流传区域广、文化价值大的诸多特点。无论从创作技法与题材形式上,都根植于浓厚的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

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北距呼和浩特市35公里,全县总面积343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0万人。和林格尔县虽然是小县城,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地区,曾留下匈奴、鲜卑、突厥、女真、契丹、蒙古等民族征伐迁徙的脚印。

公元258年,和林格尔被称之为“盛乐”,是当年鲜卑族初创地方政权的肇始地,后来形成的北魏。因此,和林格尔也成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的历史名城,这样的历史也让和林格尔积淀了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

同时,和林格尔地处“杀虎口”外,“杀虎口”是晋北与漠南的交接过度地带,俗称“口外”或者“塞外”。当生活在中国北方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区的汉族民众以“走西口”的方式来到和林格尔后,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形成了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走西口来的汉族民众与当地的蒙古族牧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也形成了北方民族的游牧文化传统与中原农耕民族的文化传统融合的多元文化形式。
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就孕育生长在这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它展现出的各式各样的图案,正好体现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并反映出蒙族和汉族文化的完美融合,结合了当地蒙古族的粗犷与汉族的温和,形成了有民俗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一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

剪纸这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源自汉族地区,特别是走西口来的“口里”民间,而落户于塞外草原地区和林格尔地区的剪纸艺术,又融入了许多边塞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
2003年3月,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同时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和林格尔剪纸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和林格尔剪纸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9年10月,和林格尔剪纸与其他国家级剪纸项目打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为了保护和弘扬这一民间艺术,1998年,该县成立了和林格尔剪纸协会。该协会自成立以来发现和保护了70多名剪纸的艺人,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最大程度上给予他们帮助。在这过程中也收集和创作了6000多个作品,有了不小的收获。为了加大普及的力度,当地也把剪纸作为一门课程选入了课堂。不仅老人会剪纸,也要让年轻人们都继承这份瑰宝。
和林格尔剪纸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不同,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人不止是一个或者是几个人,而是在和林格尔县当地乃至周边的村落布满了剪纸的传承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和林格尔剪纸被誉为“剪纸之乡”了。

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人有着不一样的历史文化,他们结合了蒙汉的文化体现在了剪纸上,这是最宝贵的一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独具民族地域特色的和林格尔剪纸,随着美誉度和知名度的提高也愈来愈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欢迎。为此,和林格尔剪纸学会把剪纸与装置艺术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到厅堂馆所、印染服饰、陶艺、贺卡、邮票、书籍装帧、旅游纪念品、舞台美术中,成为富有民族和地域文化特性的标识符号。和林格尔剪纸开始了初步的产业发展的新尝试,积极联络市场、开拓销路,并不断完善提升自身产品品位。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