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召庙文化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09-04
内蒙古地区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古代塔与召庙、佛寺。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内蒙古地区的先民们曾建造过许多风格古朴典雅,造型美观的大小不同的各类佛塔、召庙与佛寺。它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和观赏价值,凝聚了古代草原上的能工巧匠们的智慧和力量!

内蒙古地区,自元朝开始西藏佛教传入以来,截至民国时期为止,先后修建了一千二百余座寺庙,但由于各种原因,先后被毁的不在少数,其中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坏的尤为严重。目前,在内蒙古地区幸存下来的寺庙有60多座。
其中呼和浩特市:大召、锡埒图召、小召、乌素图召、庆缘寺、长寿寺、法禧寺、广寿寺、罗汉寺、广化寺、五塔寺。

包头:五当召、美岱召、梅力更召、百灵庙、昆都仑召、包头召、吕祖庙、龙泉寺。

阿拉善盟:广宗寺、延福寺、福因寺、庙华寺、昭化寺、承庆寺、达力克庙、阿拉腾特布希庙、巴丹吉林庙、沙日格庙、库日木图庙。

巴彦淖尔市:阿贵庙、班禅召、乌力吉图庙、萨拉达布庙、本巴图庙。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召、乌审召、展丹召。

乌兰察布市:锡拉木林庙和普会寺。

锡林郭勒盟:贝子庙、杨迪庙、海音哈尔瓦庙、汇宗寺、善因寺、班禅寺和查干敖包庙。

赤峰市:格力布尔召、根佩庙、查布杆庙、奇救寺、巴拉奇如德庙、荟福寺、庆宁寺、梵宗寺、龙泉寺、灵悦寺、福会寺和法轮寺。

通辽市:兴源寺、福缘寺和双和尔庙。

呼伦贝尔市:甘珠尔庙、东西二庙、白音和硕庙、葛根庙和王爷庙。
大召
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蒙语称“伊克召”。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名无量寺。因召内供奉清朝皇帝牌位,遂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经奏请朝廷批准,改大殿为黄琉璃瓦,这在内蒙古地区仅此一例。

内蒙古建立最早、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召庙当数大召。它是漠南各召庙之首领,又是漠北、天山北一带修建召庙的样本。
召内现藏600年前珍贵的《甘珠尔》经百部;殿内雕塑、壁画光彩照人,寺中释迦牟尼像是银铸的,故又称银佛寺。大召除大殿外,皆为汉式庙宇布局。大殿是常见的藏汉式喇嘛庙形制,由三部分组成。前部是双层三开间的前殿,下层为空廊;中部是经堂;后部是佛堂,佛堂内正中供奉的就是银铸佛像,佛像前有一对金色的木雕巨龙蟠于木柱之上。殿前有空心石狮子一对。召内另有山门、过殿、东西配殿、九间楼等建筑。大召的宗教文物众多,其中银佛、龙雕、壁画堪称“大召三绝”。南端是古称九个边防要塞的“九边第一泉”。
万部华严经塔 
万部华严经塔,蒙古语称“查干.索布尔嘎”,因其白色,又俗称“白塔”。

万部华严经塔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辽丰州故城西北角),万部华严经塔高55.5米,基座周长56米,呈八角七级,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的第一层南面有塔门,篆书石刻“万部华严经塔”方额,嵌于塔门的门楣上。
白塔的建筑年代目前尚未见到可靠的文字记载,相传建于辽圣宗年间(公元983--930年)。辽代兴建了丰洲城,在城内又建了大明寺。作为大明寺的一部分,为了存放众多“华严经卷”修筑了这座“万部华严经塔”,其后历代屡有修缮。

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木结构,高50米。整个塔体分为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塔体逐层微有回收,造型敦实、宏伟、稳健,融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为一体。塔基座三层,为须弥座、莲花台,上为仰莲瓣,中为束带,下为俯莲瓣。莲瓣由下而上渐次伸出,逐层增大,由人工砍磨成型砌筑而成;花瓣曲线变化,自然流畅,手法细腻,优美逼真;辅以花托,莲蓬构成怒放盛开的出水莲瓣,颇为壮观。

塔身七级,平面布局由外壁、内部塔心壁及二者之间的回廊组成,塔心设“壁内折上万部华严经塔的细节及内部物品(20张)式”梯道、通行上下。一二级为单路梯道,二级以上均为双路通道。塔身门窗设置独具匠心,凡单数层正南北开券砖拱门,正东西砌出磨砖直棂假门;双数层则相反,上下错落,交替设置;其余方向内设磨砖直棂假窗,用以通风采光。回廊正面内侧塔心壁均设龛室,为供奉佛像存放经卷之地。塔的第七层无塔心壁,塔室中空如庭,与北方游牧民族帐式穹庐顶的造型相似。

塔檐采取“叠涩出檐式”,层层回收;每层均在八面檐下嵌以铜镜,共计224面;每层转角和第七层椽下系风铃,风吹铃响,增加了古朴典雅的风韵。塔刹自上而上,用刹杆将覆钵、相轮、宝珠、宝盖和宝瓶串联而成,犹有一种灵光宝气,如登极乐境地之感。

白塔既有辽代建筑之美,又有丰洲灿烂文化之美,清代以“白塔耸光”列入呼和浩特八景之一。塔内第一层壁上嵌有金代石碑六通,至今还保存有众多的金、元、明、清各代的文字题记,有汉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文、亦思替非文、畏吾体蒙文和藏文等,其中还有金大定二年(1162年)的题记。
乌素图召
“乌素图”是蒙古语,意为“有水的地方”。该召座落在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市郊区攸攸板乡乌素图村西沟口的台地上,距市区西北13公里处。以村名命召名为乌素图。

乌素图召主要由庆缘寺、法禧寺、长寿寺、广寿寺、罗汉寺五个寺院组成,乌素图召是其总名称。以庆缘寺为中心,占地面积共12000平方米,相继建成于明清两代。
其中庆缘寺建于明万历十年(1583年),广寿寺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7年),法禧寺和罗汉寺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五座寺院各有红墙环绕,毗邻相连,建筑宏伟壮观,别具特色。乌素图召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是内蒙古地区召庙中唯一由蒙古族工匠自行设计施工的集蒙、藏、汉三种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的寺庙建筑。
  
乌素图召五座寺院,地处乌素图西山之阳,寺庙群以庆缘寺为中心,依山傍水,柳杏成荫。呼和浩特旧八景有“红杏遗村’,就是指乌素图召,素有“杏坞翻红”的美称。

庆缘寺是五座寺庙中规模最大,创建最早的主寺。这是一座完全由蒙古工匠自行设计、施工的寺院,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由游方喇萨木腾阿斯尔所募建。长寿寺在庆缘寺之西,寺的殿堂形式在内蒙古召庙中是很别致的。前部与一般召庙相同,是三开间的双层前廊,后部都是两重檐互相叠落在一起的歇山顶殿堂。寺中前院立有记载修葺年代的蒙汉石碑两座。法禧寺在庆缘寺东北,是五座寺庙中保存较好的一座,布局紧凑,建筑小巧,装饰精美,为乌素图召第三代活佛罗布桑旺扎勒所建。寺后有东西横亘的赵长城遗迹,地表有突起的夯土城墙。庙附近树木茂盛,风景优美,整个建筑掩映其中。
五塔寺
中国清代藏传佛教建筑,俗名五塔,建于清雍正末年,原是藏传佛教慈灯寺内建筑,寺宇早塌毁,只有此塔巍然独存。塔体遍布雕饰,金刚座舍利宝塔主要由台基、金刚座和顶部5个方形宝塔三部分组成。

五塔平面呈凸字形,总高16.50米。这座砖砌石料镶边,以琉璃做挑檐和宝刹的金刚宝座式佛塔,制作精美。
南面正中券门两侧有雕刻四大天王像,上有伽陵频阿、狮子、神马、法轮图案,门首嵌汉白玉石匾镌刻蒙、藏、汉3种文字“金刚座舍利宝塔”,金刚座下须弥座束腰间并列砖雕五佛坐骑狮、象、飞马、孔雀、迦楼罗及法轮、宝瓶等七珍图案。

金刚座下部砖刻蒙、藏、梵3种文字的经文,刻工精细。上部七层短檐下设千佛龛,龛内置姿态各异的佛像,龛楣刻梵文六字真言,金刚座上设五福冠状汉白玉石构栏,上镌刻梵文六字真言、三组咒语等。塔内为无梁殿。金刚座顶有5座小塔,中心一座7层,四隅各5层。各塔一层均嵌佛像、菩萨、菩提树、景云砖雕,二层以上设千佛龛,为清代建筑雕刻的珍贵杰作。

塔北面照壁上嵌有三幅线雕刻石,中有“须弥山分布图”,西面是“六道轮回图”。蒙文天文图石刻紧靠在五塔寺北墙上。天文图直径144.5厘米。它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的用蒙古文标注的一幅天文图,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与天赤道相交的另一个双线圈表示黄道。全图刻恒星约270座,星数1550多颗。天球外面有四层同心圆:最外层刻十二宫和十二肖名称;第二层刻二十四节气名称;第三层外侧为黄道周天度数,内侧为赤道周天度;最里层刻二十八宿名称,是研究中国清代天文学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金刚座舍利宝塔主要由台基、金刚座和顶部5个方形宝塔三部分组成。五塔平面呈凸字形,总高16.50米。这座砖砌石料镶边,以琉璃做挑檐和宝刹的金刚宝座式佛塔,制作精美。金刚座舍利宝塔的塔身上下布满了佛教题材的雕刻,浮雕佛像就达1560尊,所有的雕绘充满了强烈的宗教色彩和气氛,具有很深的象征性和隐喻性。
席力图召
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的寺庙,汉名延寿寺,为康熙所赐。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建筑采用中原传统的布局。以山门、大殿为轴,东西侧对称布置侧殿、仓房、碑亭、钟鼓楼等。历史传说甚多。

“席力图”蒙古语意为“法座”、“首席”,为西藏三世、四世达赖传教寺。寺庙因四世达赖的老师长期主持此庙而得名。
建于明隆庆、万历年间(1567--1619)。原是一座小庙,经清代的重修与扩建,始具现在之规模。公元1696年,康熙西征噶尔丹,平定叛乱后回师,途经呼和浩特,赐名席力图召为延庆寺;7年之后,又在该寺树立“征噶尔丹纪功碑”大大提高了该寺地位。

召庙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组成中轴线的建筑物是牌楼、山门、过殿、大经堂、大殿。大殿采用藏式结构,四壁用彩色琉璃砖包镶,殿前的铜铸鎏金宝瓶、法轮、飞龙、祥鹿与朱门彩绘相辉映,富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康熙御制“平定噶尔丹纪功碑”,立于大殿前侧。大经堂广厦7楹,金碧辉煌,是席力图召的主体建筑,是由前廊、经堂、佛殿三部分组成,采藏式结构,四壁用彩色琉璃砖包镶,殿顶置镏全宝瓶,饰以铜铸的法轮、飞龙、祥鹿等,与朱门、彩绘互相辉映,绚丽夺目。

前廊为七开间,下层用装饰华丽的藏式柱,上层左右两开间及前廊左右两幅墙采孔雀蓝琉璃砖贴面,并加镀金银饰。经堂高两层,面宽和进深都是九间,是喇嘛集体诵经之地,后部是佛殿。召庙东南隅有白石雕砌覆钵式喇嘛塔,高15米,中轴线两侧还建有钟楼、鼓楼、亭、仓、舍等,颇为壮观。席力图召是呼和浩特现存最精美的一座寺庙每年在这里举行佛会等宗教活动。
五当召
五当召位于包头西北阴山深处的五当沟,距包头70公里,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纯藏式喇嘛寺庙。

五当召原名巴达嘎尔庙,藏语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蒙古语五当意为“柳树”,召为“庙宇”之意。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赐汉名广觉寺。是第一世活佛罗布桑加拉错在此兴建的,逐步扩大始具今日规模。五当召以西藏扎什伦布寺为蓝本,经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多次维修、扩建,遂成今日规模。现在,五当召依然是本召喇嘛进行佛事活动和信徒们朝拜的场所。这里每年举行“嘛尼会”等佛事活动。

五当召依地势面南而建。它是一幢层层依山垒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环绕,为苍松翠柏掩映,显得十分雄浑壮观。主要建筑位于山谷内一处突出的山坡上,主体建筑由六殿、三府、一陵组成,两侧还建有一栋喇嘛舍房。

全庙占地面积约300余亩,殿宇和仓房2500余间,整个建筑采用西藏式建筑风格,平顶方形楼式结构,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映照在蓝天、青山之下的白色外表,更显辉煌耀眼。其中最大的建筑为苏古沁独宫,里面供奉着最大的铜铸佛像,以及释迦牟尼,黄教创造人宗喀巴及历代佛师,苏古沁宫的西边为讲授佛教教义的却依林独宫。苏古沁宫东侧上面即为五当召的中心建筑,洞阔尔独宫,紧靠其后的为圪希德独宫,另外还有阿会独宫和日本伦独宫。

除六殿外,三府为甘珠尔府、章嘉府、洞阔尔佛爷府,以及山坡最上层的苏波勒盖陵,即塔陵。五当召有许多古老而美妙的传说,最吸引人的是庙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全寺的喇嘛在苏古沁殿念“嘛呢经”;傍晚喇嘛们手持经轮,吹着法号,敲着羊皮鼓绕寺庙而行,队伍颇为壮观。庙会活动五花八门,跳鬼是其主要活动之一。 五当召是内蒙古四大寺庙之一。
美岱召
无论是走公路、高速公路还是铁路,人们都可以看到大青山脚下那座青松掩映的颇显苍老壮美的藏传佛教蒙古族寺院。

内蒙古大地万千文物遗存中,并不都是残垣断壁、风沙吞噬、风雨飘摇, 苍凉壮美的美岱召,就是内蒙古草原文物遗存保护的典范之一。
美岱召位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北部,西距包头50公里,为明万历年间土默特蒙古部阿拉坦汗所建,原名灵觉寺,清代更名为寿灵寺。因西藏来的麦达力活佛曾在此掌教坐床并为弥勒佛像主持开光仪式,人们便称灵觉寺为麦达力召,俗称美岱召。

美岱召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在建筑上更有独特的风格。它是仿中原汉式,融合蒙藏风格而建,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寺内有大量的壁画,如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历史壁画及描绘蒙古贵族拜佛的场面的壁画都完好无损,这些对于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美术史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美岱召的总体平面布局为不规则的正方形,类似一座堡寨式的建筑,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正面为城门,上有垛门及一座3层歇山式的城楼。百年岁月使它显得沧迈历练,让我在土默特历史老人面前,恍然如有一种中原文化使者的感觉。和城楼连接一起的是四周巍峨的城墙,城墙四角是苍老的角楼。墙体基本是青砖加河卵石块结构,略呈灰褐色,远远望去,与背后褐色的荒芜的大青山,几乎可以浑然一体。

进门后,两棵明代古松象饱经风霜的古代卫士,枝枝叶叶遮盖着进入城门,迎面为大雄宝殿。殿墙上有彩色斑澜的壁画,除喇嘛教供奉的佛、菩萨、天王等像外,还有大量壁画是关于释迦牟尼的故事。西墙下层为人像壁画,正中端坐蒙古族装束的男女像,即阿拉坦汗及其夫人三娘子。大雄宝殿后是一座3层楼房式的琉璃殿,是阿拉坦汗接受朝拜的地方。琉璃殿的西侧有两座殿,八角形的叫做老君庙,另一座叫做万佛殿。万佛殿南面紧接着经堂的一座藏式建筑叫做乃春庙,是麦达力活佛居往的地方。经堂东北方有座重檐歇山式建筑,称太后庙。太后庙世传为供奉阿拉坦汗之妻三娘子骨灰的灵堂。

美岱召是喇嘛教传入蒙古时一个重要的弘法中心,也曾是土默特蒙古部在丰州滩活动的政治中心。但现在这里已经没有寺院主持,也没有一个藏传佛教寺院里的喇嘛,只有最后一位早已圆寂活佛的寝室还保留着。美岱召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物遗存,成了一个纯粹的生态和旅游点。
百灵庙
百灵庙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政府所在地,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2年)。百灵庙系达尔罕贝勒庙的转音,亦称乌力吉套海(吉祥湾)召庙群。

百灵庙始建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2年)。庙宇由5座大殿、9座佛塔和30处藏式结构的院落组成,总占地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
清康熙皇帝御赐“广福寺”牌匾悬挂于大佛殿正门上方,其中有些殿堂近似内地宫殿里的大殿结构。外观白壁尖顶金色,内部雕梁画栋,图案新颖,造型优美;还有一些建筑物则是以藏式平顶白墙建筑。

在这些建筑中,(大雄宝殿)是该寺最大的,它是三座连串逐级降低的建筑,每座殿顶置有象征佛法的塔形“甘迪尔”和东西两侧有日月相照的赤铜“甘迪尔”。苏古沁大殿南面是却日殿(经堂),这里是学习显教学的经殿;却日殿东南隅是朱德布殿 (密宗殿),为喇嘛们诵经超度冤魂的殿堂,堂顶置有黑色石块为镇压物;苏古沁殿东邻是洞科尔殿(时轮殿),为学习时轮、数学部的经堂;苏古沁大殿西侧为学习医学的“门巴殿”,东侧为研究天文的“吉如海殿”;苏古沁大殿西侧还有九世班禅的府邸。

九世班禅于民国二十三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4--1936年)间曾驻跸在这里。除此之外,在百灵庙诸建筑中,有两座宛如双峰叠玉、对峙并立的双塔。双塔后面还有十余座小白塔。初建时庙内人数很少,到达尔罕贝勒詹达固密(1708--1728年在位)时,曾向清廷请求从外旗移入了一部分喇嘛,另外还收留了一部分云游僧侣。到了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时,百灵庙的喇嘛人数达到最高峰,共约1500多人。
梅力更召
坐落在内蒙古包头市郊的梅力更召,是一座使用蒙古语念经的黄教喇嘛寺庙,始建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占地2.4万平方米,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清廷御赐寺名“广法寺”。

当时信奉佛教的乌拉特人从呼和浩特小召寺邀请了一世主持乃葛根齐陀音呼图格图的弟子迪努瓦到乌拉特西公旗(现乌拉特前旗)主持佛教事务,并且在黄河边为他建了一座小庙,名为梅力更葛根召,习惯称“梅力更召”。
“梅力更”是蒙语的音译,是“聪明、智慧”的意思。原有殿堂五座,经堂七处,藏经塔五座。寺内供奉的弥勒佛像高约13米,最著名的大独宫殿堂里摆放的迈达尔佛像身高80尺。整个寺院庄严肃穆,藏香缭绕。风景幽雅的梅力更召背靠苍松翠柏的阴山山脉乌拉山南麓,为藏汉相间的建筑群落,临山面河,在鼎盛时曾经聚集了500多名喇嘛,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一座规模较大的宗教圣地。  

17世纪,随着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迅速传播,蒙古民族中出现了喇嘛用藏语藏调诵经,俗人为子女起藏语名字的文化现象。梅力更召一世住持葛根迪努瓦主持佛事以来,和该庙一世法王乌格力贡达来把梵、藏文经书编译成蒙古文经书,并且在当时推行蒙古语诵经,用蒙古语举行教学和法会。第三世住持罗布森丹碧佳拉森重新编译了梵、藏文佛教典籍,将歌颂神佛的诗词改编成诵经特定的韵律,还谱上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曲子,自成体系,独具一格,并且将它发扬和推广,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小孩出生前后父母到召院求名,有病由医药仓(医药机构)蒙医喇嘛医治,娶聘让高僧选良辰吉日诵经祝福。祭祀山水(泉)、殡葬都诵蒙古语经,普通百姓也能听懂经文的内容。梅力更召原为清代乌兰察布盟乌拉特西公旗旗庙,1960年因行政区划变更,归属包头市郊区(现九原区)。迄今梅力更召历代转世活佛有九人,第九世活佛孟克巴图,于1990年12月13日返召,主持教务至今。
广宗寺
广宗寺藏文称作“噶丹吉林”,俗称南寺,位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境内,贺兰山主峰巴音森布尔的西北侧,距巴彦浩特镇东南23公里左右。该寺有6个属庙,由二十余座建筑群组成,是阿拉善地区八大寺庙中规模最大、名望最高的寺庙。其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富丽堂皇。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大经堂、黄楼寺等。
其中供奉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遗体宝塔的大殿称为“黄楼寺”。黄楼寺是一座两层楼阁的建筑,其前部为81间,后部为49间,全部用黄、绿色琉璃瓦砌成,极为富丽。寺庙依山而建,岩壁上雕满彩绘佛像,为内蒙古地区最大的石雕佛像群。据说,在这座殿内,除西藏达赖六世遗体而外,还保存着飞天人像化石、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金佛、唐文成公主的宝剑等珍贵历史文物。

广宗寺,始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是由班自尔扎布台吉之子阿旺多尔济遵照师父--六世达赖喇嘛遗愿所建。寺内共有大小庙宇15座,共2000多间,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鼎盛时庙宇僧舍达2859间,僧侣人数达1500多人,故有“小塔尔寺”之称。庙与庙之间则配以吉萨(仓库)僧房。伙房内安有1吨多重的青铜铸锅,可容纳4吨多水。

庙建成后,从超格图呼热庙(昭化寺)请来六世达赖遗体供奉在庙里,尊为该寺的第一代格根(活佛),名德顶格根。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阿拉善第三代王罗卜桑多尔济上报清廷理藩院,御赐用蒙、汉、满、藏四种文字书写的“广宗寺”匾额(藏语名噶旦丹吉林),从而取代阿大希迈德里庙的原名。

清道光年间进行了扩建,并把阿拉善第六代王爷囊多布苏隆的灵柩供奉在寺内。清穆宗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该寺在兵乱中被烧毁,光绪年间修复。现有庙宇、僧房70多间,并举行庙会。
福音寺
福因寺史称“福音寺”,俗称为“北寺”,该寺是阿拉善王之子在皈依六世班禅后创建的, 原名“准黑德”,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嘉庆十一年(1806年),阿拉善第五代王玛哈巴拉以工程告竣上报于理藩院,嘉庆皇帝赐名“福音寺”,从此,便函以“福音寺”之名著称于世;寺周围丘陵起伏,山泉回绕,松柏长青,草木繁茂,鸟语花香,景色迷人。畅游其中,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   
同治八年,北寺首次遭毁。光绪三年(1877年)由于道布曾呼图克图的努力,部分殿堂始获修复。1932年,阿拉善第十代王达理扎雅又捐资修缮了朝克沁多根(大经堂),使这座拥有99间三层楼宇的殿堂比以前更加宏伟壮丽。“文革”时期,寺庙再次受破坏。直至1982年,始重新修复。全寺现有大小庙宇15座,建筑物百余栋,亭、堂、殿、阁,一应俱全。主庙旁置有白塔,高10米,两者遥遥相对,交相辉映。  

福因寺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就是阿旺丹德尔,他不仅是北寺的骄傲,也是阿拉善盟的伟大骄子,是阿拉善历史上的文化巨子,是对蒙藏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建树和卓越贡献的一代大学者。1778年,阿旺丹德尔赴西藏拉萨名刹哲蚌寺求学,经过二十四年的精研,洞悉五明学,修习了格鲁派显宗五部大论的精髓,被授予经学院学制中最高的喇隆巴(像博士)学衔。

1804年,阿旺丹德尔被迎回北寺,封为卓尔济(佛寺中的职位),由此成为北寺历史上的第一位喇隆巴。阿旺丹德尔一生用蒙藏文著述四十余部作品,他的著作蜚声中外,被公认为是一位杰出的蒙藏语法家、宗教哲学家、诗人和超越印度班第达的译师。他的不朽作品,无疑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苑圃里的一方瑰宝。
贝子庙
古刹贝子庙坐落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额尔敦山麓,始建于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该庙是由当时的“贝子旗”第四代扎萨克巴拉珠尔道尔吉与葛根(含义为活佛)巴拉珠尔伦德布共同主持兴建的,因其建于贝子旗,主持建设的又是贝子巴拉吉道尔吉,故而俗称为“贝子庙”,汉名崇善寺,系乾隆所赐。后来成为内蒙古地区四大喇嘛教名刹之一、著名的佛教圣地。
贝子庙建成之后,经7代活佛和7个贝子不断修缮扩建,贝子庙形成了以朝克沁(行政教务)为正殿,拉布楞(活佛)、朝克满巴(医药学)、珠都巴(天文、数学)、却日(哲学)、丁克尔(文学、地理)、喇嘛庙仓等建筑的庞大建筑群,气势雄伟,占地1.2平方公里。寺庙多为中原传统的飞檐斗拱式建筑,供奉佛像千余尊。贝子庙的修筑用去白银174万两。

贝子庙沿袭黄教传统建筑格式,结构独特,雕刻精细、美观。由主庙、属庙、家庙、佛塔及众多僧房组成。并排的七座围墙两侧为各呼毕勒罕(转主者)私庙、庙仓、王公府邸及喇嘛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独宫)七座,经堂五座,寝宫(拉卜楞)六处,塔六座,带有宝顶的庙十一座。 其中,西红墙内(亦称西庙或千佛殿)以供奉千尊佛像为主,包括活佛殿及执事喇嘛庙房。

中红墙内以朝克沁大殿(亦称大经堂、大雄殿、行政教务殿)为主,包括弥勒佛、钟鼓楼及安放本庙历代活佛舍利塔的灵堂。再往东为珠都巴、满巴、丁克尔、甘珠尔四座。西边四座大殿内有山门,其余的为小门或侧门。庙四周耸立一座红塔、五座白塔,其中处红塔的修建是为了镇邪。
 昆都仑召
昆都仑召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卜尔汗图嘎查境内,昆都仑河西北岸,东临石门水,北依乌拉山,南临黄河,距离市区3公里。昆都仑,蒙古语意为“横山口”。

昆都仑召原是乌拉特中公旗旗庙,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昆都仑召的前身是“介仁庙”,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历经20余年才全部落成。
昆都仑召最早称“造福寺”,因庙宇位于昆都仑河畔,故俗称昆都仑召。第一世东活佛甲木苏桑布进京朝见时,乾隆皇帝赐名“法禧寺”。

召庙大部分为藏式建筑,依山傍水,以大经堂为中心,辅以数个单位殿宇组成不规整的布局。原有经堂、殿宇27座,藏经塔4座,以及住房60余栋,占地160多亩。最大建筑为占地1161平方米的恰克沁独贡(大雄宝殿),有明柱60根,为八进81间,整个殿宇金碧辉煌,宏伟磅礴。正门西侧彩绘四大天王及法轮。

殿内有五彩缤纷的佛教故事壁画,供奉释迦牟尼、多罗菩萨、宗喀巴塑像。天花板上绘有动物、龙凤、花草和大宝云纹等装饰图案,其它建筑还有东西活佛府、黄庙、天主殿、小独贡,藏经塔、加巴(后勒处)同音庙、小角亭等。庙内除藏文经卷外,还藏有部分蒙古文经卷。

昆都仑召突出了藏式建筑艺术的手法,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召寺实际上并非数学上的正方形,而是视觉上的正方形。考虑到人的视错觉因素把主殿和东西殿宇有意建成梯形,这样主殿在空间上显得异常雄伟,大大增强建筑气魄,创造了构图上平稳、协调、安定的建筑形象。整体建筑群建在一个中轴线上,前边是照壁、天王庙、藏经阁,中间是大雄宝殿、后殿和小黄庙,其它建筑布置在召寺的西北两侧,形成完整的布局,远远望去,显得十分宏伟壮观。大雄宝殿,整体建筑呈梯形,殿门呈凹字形,东西突出,是典型的藏式结构,整体建筑物以白色为主,寺顶为红色,形成强烈的红白对比。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二十二日举行嘛呢会。昆都仑召是藏传教格鲁派的传承寺院,僧众以蒙古族喇嘛居多。昆都仑召距今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是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历史影响仅次于美岱召的一座黄教寺院。
甘珠尔庙
甘珠尔庙又称寿宁寺,是呼伦贝尔地区最大的喇嘛庙,距新巴尔虎左旗所在地阿木古郎镇西北20公里,距海拉尔186公里,距阿尔山市210公里,距满洲里市200公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皇帝颁“准予”旨的批文并命由清室拔银建庙。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破土动工,乾隆五十年赐庙号,并亲笔撰写“寿宁寺”匾额。
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81--1784年),先后建起了主庙(索克沁庙)15间,主庙前两边厢庙各10间(即索克沁东、西庙),山门3间(即金刚庙),另外还有喇嘛住的伽蓝3间,共41间,同时建起了5--6尺高的砖石墙。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以及中华民国期间的补建、扩建,甘珠尔庙逐步形成11座庙宇、4座庙仓、100多间伽蓝,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的规模,建筑风格集汉、蒙、藏三种风格为一体,反映了三种文化的巧妙融合。

庙中主要供奉释迦牟尼、官布、扎木苏伦等佛像,其余铜、银镀金佛像2500余尊,有数不清的悬空式和壁画式佛像及纯金、纯银佛像。所存经、典、律、论3000余卷,加单行本共约2万余册。由于寿宁寺曾收藏蒙文《甘珠尔经》,故而又得名为甘珠尔庙。

庙中喇嘛最多时曾达到4500余名,可见其规格之大。甘珠尔庙的喇嘛蒙医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曾培养出133名喇嘛蒙医,为草原上的牧民治病除疾,也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甘珠尔庙除每天早晨举行索克钦会以外,每月29日举行“道格希德”会。3月22日至26日举行“桑吉德莫洛姆”法会又称“春会”。

每年6月19日举行甘珠尔庙会。8月10日至15日举行七天伊罗勒大法会,又称“秋会”。在这七天里除庙中法会以外,还有民族那达慕盛会和繁华的一次大会。10月25日举办“安民灯会”,又称“千灯会”。12月30日(农历)举办一天“金布”法会。
葛根庙
葛根庙在乌兰浩特市东南30公里洮儿河左岸,陶赖图山南坡脚下建于1798年,是东北地区最大喇嘛庙。仿西藏斯热捷布桑庙式样的寺庙群,共有梵通寺、广寿寺、广觉寺、宏济寺和慧通寺五大殿堂,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鼎盛时曾有1200名喇嘛。目前庙内共有喇嘛20多名,在每年4月15日的庙会日,参加庙会的人达4000多人。
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赐莲花图庙为梵通寺。嘉庆元年(1796年),原哲里木盟10旗王公筹集资金,在礼萨克图旗境兴建陶赖图葛根庙。由莲花图庙的大喇嘛罗卜僧却德尔和阿旺散布丹二人主持,从北京聘请图门乌力吉等能工巧匠30多人,仿西藏斯热捷布桑庙的式样,修筑3年,于嘉在三年七月十二日建成梵通寺(朝克沁都根)、广乐寺(拉森都根)、广觉寺(胡硕都根)、宏济寺(查干都根)4大殿堂。同治九年(1807年)又建成慧通寺(居德伯都根)。葛根庙以上述5大殿堂为主,配有葛根宫、尼玛宫、葛根陵等小型殿堂,成为本旗历史上规模宏伟的最大喇嘛庙。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   

葛根庙正殿堂,全仿西藏庙宇的造型,气势雄伟壮观。庙外观以石砌成,白壁红边,平顶设有大型开窗,顶部四角置铜制锦金经柱,以示顶天立地;墙壁顶部有铜制锦金法轮和面对而立的神鹿像,以示长寿万年。各殿堂内部全为红漆明柱,天花板绘有古代龙凤图案,金壁辉煌,庄严肃穆。殿堂前部为经堂,两侧陈列着各种经卷、佛像、经具、器皿,中央排列着两行铺有地毯的诵经席,用于集体诵经。 殿堂后部为佛堂,中央上面悬挂着缎制绣花的伞盖顶馒,意为佛光普照;下面供有大型铜制馏金的释迹牟尼佛像,两侧供有宗哈布、麦得尔佛像,并按佛位顺序依次排列着近靠干尊镀金、铜大小佛像及若干供具、器皿,殿堂内终日香烛钦绕,佛灯常明。

葛根庙建成后,在哲里木盟10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历史的变迁,它从鼎盛逐步走向衰落,度过了168个春秋,1966年8月28日,200多名“红卫兵”冲进庙宇,扒毁殿堂,焚毁全部珍贵的经卷,运走镀金、铜佛像5073座,砸毁石佛像35座,泥佛像500座,石狮2座,赶走喇嘛,洗劫一空后夷为平地。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