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非遗文化 | 灵动于指尖的艺术--科尔沁刺绣
作者:这里是草原
日期:2020-08-30
以绣布为画纸,以针线为笔墨,科尔沁大草原上心灵手巧的绣娘们代代磨砺着技艺,将对家乡的赞美和对亲人的祝福定格在精美的刺绣中,绽放在指尖下。
科尔沁蒙古族的刺绣技艺,是仅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叶图王府内的蒙古族绣娘中世代传承的一种蒙古族民间工艺技法。

当年王府中所有的绣娘,均为蒙古族牧人家中之普通女性,因此,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叶图王府之刺绣饰品,当为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的代表性刺绣艺术作品。而正是这些科尔沁草原上的普通女性,用她们的一针一线,书写了蒙古草原游牧诗史中的一个特殊乐章。
与中原女性及南国女性“以针为笔,以缣素为纸,以丝绒为朱墨铅黄,取材极约而所用甚广,绣即闺阁之翰墨也”,多有不同,反映出中国北方草原上游牧民族质朴、自然的艺术特点,成为游牧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历史上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叶图王府刺绣饰品,曾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内作为供品上呈清廷,同时作为珍贵的赠品交流于科尔沁诸蒙古王公之间,但其制作材料、造型款式和工艺技法等,只有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叶图王府的绣娘们知道。

科尔沁图什叶图亲王共传世十五代,王府里的生活极为豪华奢侈,王府内不仅有众多的仆役、歌手、驯马手、医生、摔跤手、力士、喇嘛、工匠等,还有为数众多的绣女,她们要为王府里的男男女女制作一年四季的各种服饰和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服饰均装饰有精心的刺绣。
这些精工细制的服饰,除去穿着的实用功能外,亦是工艺、材料、款式、色泽俱佳的精美工艺品。科尔沁蒙古族服饰的刺绣部位,主要集中在帽子、头饰、衣领、袖口、蒙古袍的边饰及蒙古族的长短坎肩、靴子、鞋、摔跤服、赛马服等服饰之上,另外,科尔沁蒙古人日常生活中喜用的荷包、褡裢、碗袋、飘带、枕头套,包括蒙古包的门帘儿、绣花毡及驼鞍、马鞍垫等日常什物,亦均有刺绣纹样伴随其上。
由于王爷、王妃等王府上下人等一年四季所穿的衣服均要精心刺绣,因此,王府里的众多绣女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且大多数绣女均有师承关系。因此,科尔沁图什叶图王府之刺绣工艺,是以师徒相授的形式代代相传的,多是自己的女儿、孙女、外孙女或者本族内的亲戚朋友的女子。

自清以降,科尔沁图什叶图王府之刺绣工艺,不断地从汉族、满族、藏族等民间刺绣工艺中摄取养分,互相融合,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恰恰是因为科尔沁图什叶图王府刺绣这种技艺,完全依赖于纯粹的手工制作,因而,对于王府中的绣女们来说,作为每个单个的艺术创作个体,她们艺术创作发挥的自由度相对较大。不同的绣品之间,从材料选择、图案布局、色彩搭配到刺绣技艺,都有很大的艺术创作空间和想象发挥的空间。
正是在这样日积月累的实践过程中,科尔沁图什叶图王府之刺绣,逐渐完善了自己的刺绣针法等技术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款型色泽等创作风格。一些心灵手巧的绣女,年长后被众多绣女称之为绣娘,得到这个尊称就说明她刺绣手艺精湛,在众多绣女中的地位颇高了。

作为绣娘,她们到了晚年,徒弟众多、儿孙满堂,已经不以刺绣为生计了,却对这干了一辈子的刺绣活计情有独钟。
她们制作的一些绣品不论从材料选择、制作工艺、款式造型来说,不受时间限制和利益的驱动,其质量与艺术性往往都是高人一筹的,这类绣品一旦问世,往往成为众多王府绣娘的范本,大家争相模仿,趋之若鹜,流传经年,影响深远。
科尔沁蒙古族的刺绣技艺,在图什叶图王府中流传了近15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蒙古族王公贵族才拥有的刺绣绝技逐渐流传到了民间。

科尔沁草原上的蒙古族民间刺绣,从其工艺流程上看,其实包括锁、挑、绣等多种工艺手法,并非完全是以绣为主。而且,其中的刺绣部分是纯粹的装饰。这与中原地区与南国水乡之刺绣工艺品的价值,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刺绣作品比较,科尔沁草原上蒙古族民间刺绣,几乎是纯粹的手工刺绣,是纯粹的绣品,不同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绣画并用,且在绣面上缀饰珠宝等其他装饰材料。

科尔沁刺绣技艺及花纹图案,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不断吸取并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特色,成为中华刺绣家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和保护科尔沁刺绣,对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有其独特的意义,更对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有着深远影响。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这里是草原
微信号:大旗文化
投稿建议
投稿:fuwu@enpx.com
合作:wx@enpx.com
备案
蒙ICP备20000216号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00号
内蒙古大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